明說陶瓷:遍訪百家淘美瓷——“南宋官窯”葉國珍教授
2017/7/28 11:29:31
2017年7月26日中國古窯萬里行(第十九季)正式啟程。活動將途經杭州、龍泉、德化、潮州、佛山、建陽、景德鎮等產瓷區,與當地部分著名陶藝大咖進行交流,遍尋當代美瓷,并對沿途省市的幾十個古窯遺址進行探尋考察,全程約一萬公里,歷時約三十二天。期間部分活動將進行視頻直播,歡迎各位朋友關注!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拜訪南宋官窯燒制技藝傳承人葉國珍教授
他經歷并見證了失傳了近800年的南宋官窯名瓷被復原制作,轟動了世界古陶瓷界;他作為“用杭州紫金土仿制南宋官窯”的第二發明人,榮獲了國家發明二等獎;他的許多作品,都是現代南宋官窯的經典之作,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碎瓷之王;他的作品還作為國禮贈送給德國總統羅曼·赫爾佐克等外國首腦,有的被中國歷史博物館作為世紀陶瓷藝術珍品收藏。他,就是“南宋官窯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葉國珍。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南宋官窯位居中國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首。八百多年前,宋高宗趙構南渡長江遷都臨安(今杭州)后,為了宮廷用瓷,征召全國最優秀的制瓷技匠,自建官家瓷窯,采用優質原料配制胎釉,以精湛的工藝造出精美絕倫的產品,史稱南宋官窯。
葉國珍介紹說,“現今南宋官窯存世稀少,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七十余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二十余件,除少數散落國外,民間傳世作品極少。南宋官窯瓷器歷來深受收藏家的追捧,去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以4800萬港元起拍,最終以1.139億港元成交,可見南宋官窯之珍貴。”
說起自己與南宋官窯的緣分,葉國珍記憶猶新。“我從17歲開始就和陶瓷打交道,從老家莆田來到金華陶瓷廠學做陶瓷。”憑著一股鉆勁,葉國珍很快掌握了陶瓷造型模具制作和日用陶瓷配方等技藝,并琢磨出實際生產中更簡單、方便的成型工藝方法。“1958年周恩來總理對恢復宋代名瓷作出重要指示。1969年我開始研究恢復南宋官窯,1976年對我來說是轉折之年,這一年我調到了蕭山瓷廠,參加由哥哥葉宏明教授主持的南宋官窯名瓷恢復工作。”
南宋官窯由于制瓷原料配方中各種礦物成分特殊,所以制作燒造十分困難,燒成合格率只有百分之一左右。加之南宋朝廷對制瓷技藝保密,配方技術不得流入民間,南宋覆滅后官窯被毀,工匠失散,有關南宋官窯的制作原料、制瓷配方、成型技藝、燒造技術都已失傳,歷史文獻記載僅是南宋官窯作品特色的只言片語。南宋官窯專門燒造宮廷專用禮器,工藝極其精致復雜,存世作品十分稀少,有國寶之稱。為了再現這稀世珍寶,國際上日本、德國、美國、英國等陶瓷科研機構和大學競相開展同一課題的研究,甚至借助現代技術,但都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恢復南宋官窯,談何容易?年輕的葉國珍在葉宏明的指點下,到南宋官窯古窯遺址去尋找古瓷碎片,這是破譯“官窯密碼”巖相結構和化學組成的關鍵。根據史料記載,官窯遺址在杭州烏龜山腳下的八卦田附近。兩座燒造南宋官窯瓷的龍窯遺址被葉國珍找到,在遺址獲得了用來進行巖相結構和化學組成分析的各種不同胎釉色瓷片。葉國珍兄弟倆一起把這些十分重要的瓷片分別送到上海和景德鎮的陶瓷分析機構進行理化測試,取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而最難之處還要過三道關:即選定原料,制定配方,確定制作燒造工藝。在試驗制瓷原料的一年時間里,葉國珍帶著鋤頭和麻袋,差不多跑遍了杭城及蕭山、富陽、余杭、臨安周圍的大小山嶺,尋找原料。通過試驗和對比,他確認烏龜山郊壇下南宋官窯窯址附近的紫金土,是制作燒造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