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說陶瓷:遍訪百家淘美瓷——“石灣陶塑技藝”傳承人梅曉山
2017/8/13 14:28:37
2017年7月26日中國古窯萬里行(第十九季)正式啟程。活動將途經杭州、龍泉、德化、潮州、佛山、建陽、景德鎮等產瓷區,與當地部分著名陶藝大咖進行交流,遍尋當代美瓷,并對沿途省市的幾十個古窯遺址進行探尋考察,全程約一萬公里,歷時約三十二天。期間部分活動將進行視頻直播,歡迎各位朋友關注!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一行四人到達佛山,拜訪梅曉山大師。
陶藝是廣東工藝美術的瑰寶,早在明清時期,佛山“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便廣布四方。以“石灣公仔”為代表的石灣陶藝,是嶺南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歷經千百年的傳承和錘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石灣公仔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石灣位于佛山,其陶塑藝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北宋時期,石灣陶器遠銷日本、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成為我國南方著名的陶瓷基地之一。
在梅曉山大師的“山川”里聊瓷、賞瓷……
“石灣公仔”產品種類繁多,分為人物、動物、器皿、園林建筑及微塑五大類,其中尤以瓦脊公仔演變而來的桌面人物陶塑最為出名。傳統的“石灣公仔”多以神仙、佛道和漁樵耕讀之類為題材,以反映民風民俗如木匠、農夫、漁夫、樵夫以及歷史人物等人物形象最具特色。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細致的刻畫與雕琢,衣紋繁復,線條流暢,表情傳神,“石灣公仔”名揚天下。
石灣陶藝家梅曉山之父梅文鼎無疑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據悉,上世紀60年代初是國家的困難時期,“石灣公仔”面臨不景氣的狀況。而梅文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為“石灣公仔”注入了新的元素,從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的陶塑人物和動物,到洋溢時代氣息、格調樸雅清新的現代陶器,藝術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使石灣陶藝大放異彩。
從事陶藝29年的梅曉山,自己對陶藝的熱愛始于父親的影響,梅曉山講“小的時候,春節過年吃餃子,自己家的餃子和別人家的不一樣。父親把餃子捏成孔雀、恐龍等可愛的動物形象,栩栩如生,可愛得我們都不忍下口。從那以后就很想學陶藝,漸漸就喜歡了陶藝的美。”
梅曉山介紹,她家中祖孫三代均為美術或陶藝的藝術之家,“爺爺梅慶芬是留美歸來的美術教師,外公也專長微雕。爸爸是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媽媽也從事民間藝術創作。”而梅曉山的陶藝之路,既源于祖輩“薪火相傳”,而又以興趣為導師。她從小跟隨父親學習陶藝,讀書也選擇父母的母校廣州美術學院,從此走進了與藝術有關的行業。但頂著“國家工藝美術大師之女”光環的她卻倍感壓力,在畢業后選擇“走出爸爸這棵大樹的庇佑”,來到廣告公司工作,尋求新的突破。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夫婦與梅曉山大師合影
工作數年后,奠定了設計基礎,也形成了自己在陶藝上獨特的風格,梅曉山重新回歸,創立“山川”陶藝品牌,將自己喜愛的陶藝做成事業,“其實雖然我們家幾代人都是做陶藝有關的事情,但家中并沒有強迫我們傳承陶藝。自發地做都是因為興趣和喜歡。”
動物是她最喜歡的題材,當中又最喜歡貓頭鷹,所以,在她展廳里貓頭鷹出現得最多,停留于樹干上只露出了腦袋的貓頭鷹,熊著整個身子的貓頭鷹,還有有趣的貓頭鷹BB……秉承店名“山川”之寓意的“川系列”作品也是讓梅曉山頗得意的,這些“川系列”表現了川流不息,力爭上游的含義。以及那個“庭院深深”,那“喜出望外”,那“衣缽”……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