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銘文考辨
2014/6/19 15:21:21
銘文文化源遠流長,山東大汶口出土的陶器銘文“日、火、山”,自上古結繩而后,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唐宋以來,定窯銘文已蔚然演繹為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定瓷銘文方法各有不同,有坯體鐫刻、成瓷上鏨刻、墨書及印戳打印等。內容多為記載、紀念性。另一種為古人詩句、格言、箴言類。銘文書法的鑒識,分為兩類,一是專門刻款的書家。另一種為刻花手自己所刻。中國書法,“唐尚法,宋尚意”,在諸多銘文中,自不難發現這個藝術內涵。但整個宋代定窯銘文給人的書法感覺卻是書風多變,面目是全新的。“官”、“新官”為定窯中常見銘款,從銘文隨意性上分析,各個時期,自有不同特征。“尚食局”銘文,“尚食”一詞,屬官職名,為“掌帝王膳食”,而不是直接為皇帝烹飪之處。“尚藥局”則是負責整個宮廷的病疾診治和防疫。“龍”與“花”字款,前不見文獻記載,推斷為宮中用品。定窯除瓷器銘文外,還有陶范銘文,曲陽縣文物保管所藏有四件金代陶范,均于背部鐫刻了紀事紀年性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劉六郎”的劉為繁體“劉”,“劉家模子”的劉為簡體,毋庸置疑,中國漢字簡寫在金代已經出現并可簡繁并用。
定窯銘文 陶范銘文 文化考辨
中國屬文明古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瓷的國家。陶瓷銘文則是伴隨著陶瓷的誕生而廣為衍之的一種文化現象,其內容為記載,形式為藝術。迄今七八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自陶器在先民生活中使用開始,其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文字業已開始出現,同時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漢字為考古界和書法界所推崇。由于銘文是借器物本身展示的一種傳播功能,故它又稱之為附著性文化。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