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織、刺繡在定窯裝飾工藝中的發揮利用
2014/8/2 16:22:32
影響定窯裝飾的另一方面是歷史上的絲織藝術。豐富多彩的絲織工藝品,主要表現為作工細膩、精巧;紋飾刻意、嚴謹。隋唐的絲織工藝很發達。唐代,朝廷開始設立染織管理的專門機構,旨在對社會上官辦染織業進行統籌指導。由于國家社會的重視和需求,在廣大的民間,染織、絲麻織生產蜂擁而起,產量累年遞增。著名的“唐錦”由此而譽。“唐錦”的品類繁多,常見裝飾以龍、鳳紋為主,兼有花卉紋等,題材甚是廣泛。到了宋代,絲織更趨發達,工藝考究,用絲均經嚴格檢選,絲織品質量更上一層樓。當時定州業已成為緙絲的主要產地,更利用絲織發展的黃金時期,此時名家、“名牌”輩出,譽滿朝野,競艷斗奇。“定窯印花紋飾取材于定州緙絲,把緙絲紋樣局部移植于瓷器。因此,定窯印花裝飾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有很高藝術水平。”《雞肋編》記載:“定州織刻絲(緙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至于木杼上,隨所欲作花草禽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宋代的緙絲發達,促進了整個絲織業的繁榮。
“唐錦”,包括“宋錦”豐富的裝飾紋樣,與銅鏡影響定窯裝飾一樣,給定窯裝飾豐富和形成以不小的啟示,以至使定窯在北宋時期進入成熟發展階段以來,在較短時間內以大踏步之勢完成了獨立的自成體系的裝飾特色。因為,在唐末,不過是定窯運作初創時期,地處中原定州一帶,戰亂頻繁,難以安定發展。從北鎮(龍泉鎮)通天河西畔所遺殘片分析,唐、五代時期的定窯產品,已行將完成摸索階段而進入成熟期。
北宋早、中期定窯印花工藝的出現與形成,解決并豐富了裝飾紋樣在瓷器生產上具體的表現體裁。這種獨特的刀法工藝,很大程度上同宋代刺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巧,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唼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定窯印花陶范的刻制,詳察與此多有契處。首先用小鴻毛描稿拓圖,隨之用刀精鐫。其花瓣如豆,筋葉似發,若使構圖嚴謹不漏疏失,需心手表現精到人微。鐫刻之際,并講求陶范使用過程中的開合形勢,需易于揭范,便于使用,此方為至道。刻刀如筆,刀線如色,任花鳥魚龍層疊有序,遂使轉刀法深淺俯仰亦自有別,其心運處不啻于陳兵布陣,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在宋代刺繡盛行之際,定窯藝術家是否諳悉其用針的玄妙,抑或說定窯藝術家也即刺繡大家。歷史實踐證明,這種姊妹藝術間的相互拍合是社會諸多藝術品發展隆興的基本手段。除此外,其它窯系,窯外工藝、瓷外藝術等等,凡是能接觸到的肯定都對定窯的發展提供過借鑒和裨益。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