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研究——宋以前匣缽、架支基本概況
2014/6/10 1:58:47
1.架支。唐、五代定瓷燒制迄今尚未有覆燒工藝的發現。從北鎮(龍泉鎮)通天河西部河套所存遺址看,器物均為仰燒,故形成這一時期架支的基本特征和使用功能。歷史之使然,這一時期的架支只有圍繞仰燒這個主題做文章。
(1)墊片。在早期定瓷生產中,作為一種架支形式出現,為數不少。這種墊片多以粗泥料制成,厚度視所燒器物之大小而分為不同規格。大體參照并結合適用要求,較器物底足略有寬余。一般在50mm—lOOmm之間。這種墊片大致平展而非光潔,均非經過專門模具壓制和精工所為。而是裝窯時,由陶工們臨時把陶泥,置于平臺拍打而成。工藝簡單,頗具原始性。難怪遺世墊片多為橢圓、長圓、方圓等異樣形式,大小也不一致。細察墊片,器物放置部位尚能隱約辨得底足痕跡(見圖)。其痕跡有寬有窄,直徑也有大有小。時而多有墊片同器物底足粘連現象。從這些粘連的器物底足和留有的釉層呈色分析,均屬不同時期的產物。由此而知,這種墊片問世以來,已普遍應用于整個定瓷仰燒時期。
細察墊片,器物放置部位尚能隱約辨得底足痕跡。(私人收藏)
大量的標本跡象表明,這種墊片的使用,并非直接平置于匣缽里,而是事先在匣缽底內撒一層石英砂和匣缽粉(熟匣缽粉),隨之將墊片置于其上,再置器物。這樣安排,使本來匣缽內的一些疙瘩凹凸不平得到了有效的彌補和處理。在燒結過程中,墊片與器物的收縮還可以借助于石英砂和匣缽粉的自然滑動而順利完成。石英砂和匣缽粉的粒度,通常在40-60目左右,有時達60-80目。根據分析,在當時這是經過嚴格篩選的。
三角墊片
(2)三角墊片或稱三角墊磚(見圖),也是仰燒架支的一種。三角形的穩定作用,在古代生產生活實踐中已得到一定認識和應用。依其基本原理運用于定瓷生產工藝中,則是一種工藝同科學的具體結合,是古代勞動者聰明智慧的早期表現。這種三角墊片,借鑒了隋唐以來邢窯的形式設計,使用年代約在唐、五代乃至北宋初期。可以說,它是定瓷仰燒階段窯具的典型創造,使墊片趨于完美化和物象化的啟初。曲陽縣定窯遺址文物保管所藏一標本,在一件直徑250mm漏斗形匣缽中,底部平置一塊三角墊片,上面仰放一只素面黑定碗,直徑200mm左右。同普通墊片一樣,這種三角墊片其三角形式大致無別,支腿有高有矮,規格則因器而異。器物置于其上,不論盤或碗,瓶或罐有近乎一半成為“懸足”。即器物同三角墊片之附著面積不足60%。實際上,這種三角墊片不但節省原料,使用方便,而功能效果要比普通的墊片超出許多。由于三角墊片的絕大面積集于中間,無疑使整個三角固有質地強度增大,利用率相應提高。
仰燒工藝中三角墊片的疊摞使用方法
三角墊片基本適用于仰燒各種器物。然它的主要功能則是發揮在盤、碗疊摞仰燒工藝中。方法是:在匣缽(宜用平底筒形)底部放置一塊三角墊片,裝好一件器物(盤或碗),然后再往這件器物里面放置第二塊三角墊片,接著放第二件器物,以此方法可疊摞數件器物或更多(見圖)。研究三角墊片的形式設計,原則上依所燒器物底足最大直徑定為三角墊片的三個支點。裝燒時,器物圈足正好與三角墊片的三個支點形成垂直線。當然,古代利用三角墊片,時有大小混用,工藝要求并非規范,難免出現脫足和粘連,而這種三角墊片的功能設計卻揭示了工藝同力學的默契統一。它的材質均為粗泥料制成,僅較匣缽料微細,所燒器物亦多為粗胎。在古代,由于科學依據和工藝紀律并不完全約束生產,故一些粗料墊片也常以燒置細瓷制品,原本兩種泥料收縮系數各不相同,湊在一起實為勉強。常常因收縮差異而造成器物變形傾倒、癱歪等弊病,直接于器物成品率構成威脅,更影響著定瓷經濟效益的提高。
利用三角墊片燒制器物,在每個成品中,自然給晶瑩光潔的內底留下釘痕和渣點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