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研究——支圈的設計藝術及其功用
2014/6/10 2:05:17
《景德鎮陶瓷史稿》關于古代定瓷曾有這樣的記載:由于定窯的興隆,各地區為了擴展自己的銷路,“無不紛紛仿造定器,以致成為定器風靡全國的時期”。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是罕見的。在古代那種交通信息都不發達的情況下,社會經濟領域里的一項新發現、新技術的利用,很難迅速傳播。而定窯生產經營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旗開一面并號令“三軍”,可知其燒制工藝、造型、裝飾均達到了一定水平,方能管領一代瓷器生產。令遠近瓷區刮目相視,以致轟動海內。
這種社會經濟領域里的大規模轟動,堪稱絕無僅有。而支圈作為一種工藝新技術,在這個經濟興盛時期起了關健作用。支圈的造
型功能及燒制使用,是經過了反復生產實踐才得出的完美形式。并非像五代前所作的墊片那樣,隨手成之而不求工拙。它的每個局部
融力學、美學于一體,是完美藝術同嚴謹科學的高度統一和發揮。
支圈形式概而論之,可分為環形、盤形、碗形和異形四種。不論哪種形式,其造型均為圈頸、圈翅、圈足三大部分。
環形支圈
1.環形支圈(見圖)。圈頸是指從圈足到圈口部位的高。高度一般以所燒制器物內底到外足的距離為依據,外加燒成自然下垂系數,即上下器物疊摞時形成一定的空間。空間不必過高,過高則造成浪費。一般情況下加入下垂系數為5mm——lOmm為宜。下垂系數的加入,意在回避、矯正器物在窯爐中超高溫下所導致的自然下塌,間接地增強了器物承受能力。在古代,由于火候出現偏差和支圈設計失誤,造成器物與支圈大塊大塊地粘連現象頗為驚心。
圈翅。在整個支圈功能中,主要是對支圈高溫下的規整起著縱向保證作用。這凸起圈身約2mm一4mm高的三角形道埂,看上去很簡單,而實際上對控制支圈形變發揮著一定威力。在通常設計中,為了使器物不變形或少變形,常在光面器壁的口或底部飾以凹或凸的線紋,以改變器物口沿或底部燒成收縮方向,有意造成器物局部縱與橫交叉的收縮關系,起到口底規整的效果。古人為了燒制好器物,首先科學設計了支圈,利用了圈翅,這是一種進步的工藝導向。
圈足,是器物直接扣置的部位,從圈頸內壁向中心伸延,圈足寬約lOmm左右(特殊形式支圈除外),視器物口沿薄厚而進行初步選擇。除考慮器物本身薄厚因素外,主要以器物收縮率為前提,認識并掌握支圈與器物可能出現的收縮方位及幅度變化,使器物不致脫圈成“懸足”之狀。考慮拉坯過程中,同一器物因手工操作所出現的直徑差異。另外,還必須控制圈足過長,以免觸及互相疊摞的下面的器壁。諸此,均為圈足設計所不可忽視的因素。
圈足形式是由圈頸開始逐漸向中心斜下,形成輕微的斜度。這個稍有傾斜的坡面,可利于器物高溫成形與收縮。
盤形支圈
2.盤形支圈(見圖)。在古定窯生產歷史上,這種支圈也較多見。同環形支圈一樣,其用料與所燒制的器物相同,均為細料拉坯制成。形式上斂下收,口薄底厚,同環形支圈大相徑庭。圈足同圈頸結為一體,很難劃出界限。大致形狀如一只空底盤子。邊沿裹束成為直垂之狀。圈翅緊依上部邊沿。這種支圈圈足厚而長,下部形變的可能性很小,故其圈翅近靠上部邊沿,像一道金箍,緊緊護視著其支圈邊口安然無恙。圈頸以下均為圈足,整個圈足內壁形成一個輕微的凹狀斜面,從圈足頂端至圈頸逐漸向上傾斜,形成圈足較大面積,器物置放可根據圈足各部位直徑分別利用,可以置盤,也可以置碗。由小至大,順序扣置。
圈足頂端(即圈心)采用內切形式,使支圈底足有意往窄里收(向支圈外斜下而收),盡量縮小支圈與匣缽放置部位的附著面積。這
樣,既利于支圈在大負載下的收縮,又給器物成型提供了方便。
盤形支圈。圈身高度沒有環式支圈嚴格,允許稍有誤差。這主要取決于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