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派”陶瓷彩繪巨匠
2021/7/12 13:04:59
拙作《“你說他是誰……”》一文,透過張明文先生回憶,鉤沉了老藝人李左泉的故事。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在當時北方唯一一個細瓷生產專業廠家——淄博瓷廠那個特定環境中,還有好大一個由博山人組成的藝人團體,他們懷揣多種才藝,陶瓷琉璃兩棲,畫風兼工帶寫,意在筆先,取舍有致,韻味雋永,文人氣十足,既不是潮州彩繪的色彩鮮麗,也沒有景德鎮彩繪的濃墨重彩,更異于醴陵彩繪的水粉質感,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權且稱之為北方陶瓷彩繪的“博山派”,他們從博山來到昆侖淄博瓷廠,從事陶瓷繪畫。
1959年是建國十周年,國家決定在北京建設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全國農業展覽館、北京火車站、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民族文化宮、工人體育場等十大工程。人民大會堂內有各省、自治區、中直轄市的地方廳。廳內陳設及會議接待用品由各省、市自行配置。各地都選擇最好的產品以突出特色展示水平。山東省政府將山東廳的日用瓷、陳設瓷以及北京火車站、農業展覽館、體育館用紅鋪地磚和日用瓷器的生產任務交給了淄博瓷廠。任務重大,省委書記舒同親自過問,副省長高啟云等省市領導親自組織力量、選定壺盤杯碟圖案造型。在聚集了一批彩繪藝人基礎上,又從博山調來繪畫、書法老藝人加盟,“博山派”陣容遂強大起來,其中有昃如川、孫心如、孫雪村、梁文煥、姜庸夫、李慶章、紀榮福、張子翔、錢景春、畢茂遠、畢恒元、畢成彥、高良琦、盛慶隆、王緒久等等,在山水彩繪上承擔主要任務。
1959年2月,梁文煥(前畫大花瓶者),李左泉、姜庸夫、李慶章、張子翔、錢景春等老藝人在精心繪制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用瓷。
山東淄博瓷廠1954年建廠以來第一批茶具手繪圖樣39X26.7cm。當時參與瓷器設計的人員有姜庸夫老先生,并聘請山東藝專(現在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生構思繪制設計紋稿。
李左泉與弟子盛慶隆
經過努力,供應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設工程所用的茶具、杯碟、煙灰缸、蓋杯、大花缽等如期運往北京,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會堂勝利落成。
2020年4月9日,小雨,張明文先生正在趕制他的《水滸一百單八將》系列,通話中,我說要不您先忙這個事,另找時間咱再啦?張明文先生說,來吧!《水滸》先放放。就有了近兩個小時的對談。
1964年10月,梁文煥(前排右三—)、姜庸夫(前排左二)、昃如川(前排右二)以及尹干先生(前排右六)與國慶瓷彩繪創作組全體同志合影。
1964年5月10日,梁文煥(前排右四)、李左泉(前排右六),昃如川(前排右三)、姜庸夫(前排左四)和瓷廠實驗室細彩組部分同志歡送安徽濉溪縣瓷廠實習人員返廠合影。
一
1958年,張明文到瓷廠參加工作,就被推薦住進李左泉先生的單身宿舍,以便夜間照顧老人起居。進了彩繪組,就經常與“博山派”成員打交道了。水平高的喊老師,喊大爺,其他的喊師傅,昃如川叫昃老師,李左泉叫李大爺,梁文煥叫梁大爺,姜庸夫叫姜師傅。這一大幫老人,都喊張明文“張學生”,有個啥事啥事,姓、名、字、筆名、“小伙子”都不喊,就喊“張學生”,聽上去就偏看一眼、厚愛一層。旁人就說,“還另起一灶來,李大爺見了你,‘張學生!’‘張學生!’”張明文覺著近乎、溫暖。
梁文煥與李作泉
梁文煥玻璃鋪絲畫屏
梁文煥(1905年1月——1978年2月),字新一,博山趙莊人,精山水,工兼翎毛花卉,兼寫人物。幼讀私塾,繼讀趙莊梁氏私立初級小學,十六歲拜內畫先師畢榮九入室弟子、舅父袁永謙為師學畫。二十歲出徒,為博山仁和成料貨莊畫鋪絲、鼻煙壺內畫。袁氏畫室衰微不繼,改去西冶街李向洲玻璃鋪畫鋪絲畫、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