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中國早期圖象文字日、月、山、云
2024/8/9 16:30:10
自大汶口文化出土了刻有符號的陶器以來,就一直成為熱點話題,被認為與中國文字起源問題有密切關系。
大多數學者認為大汶口陶器符號屬于文字,只是對該文字所處的具體發展階段的估計不同。也有少數學者否認這些符號是文字,理由是文字除了象形還應有表音功能,因此只能算是原始記事,這種觀點主要在于對文字的定義和理解不同。
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認可大汶口陶器符號與后世中國文字的密切關系,認為其一脈相承。對于符號的具體表意,也已經有一些釋讀,但說法較多,尚未達成統一的意見。
1974年的《大汶口》發掘報告就指出,這些符號有意識地刻在器物一定的部位,且在不同器物上反復出現,表示已經不是偶然出現的東西了。報告將其定義為“我國早期階段的圖象文字”,并分析其圖案形狀與太陽升起、云氣、山峰、石斧石錛等自然現象及社會實踐活動的關系,認為這些象形文字是原始時代人們辛勤勞動生活在意識上的反映。此外,還進行了與更早的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的比較,指出仰韶符號只是一些簡單的筆劃,大汶口則更接近后來的象形字。
有日、月、山形狀的刻畫符號
根據后來出土的更多大汶口陶器符號,學者李學勤(1987)總結,大汶口陶器的刻劃符號有一些值得重視的特點:
1.同后世的甲骨文、金文形狀結構接近,看起來就產生很像文字的聯想。
2.只見于特定器種,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與金文在器物上的位置類似。
3.象形而有相當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實的描畫。
4.與裝飾性的花紋不同,不能分解為若干圖案單元。
5.符號的形狀可有變化。
6.有些符號總是涂朱,可能有特殊重要性。有的符號加填小圈。
最早出土的四種刻劃符號
后來出土的刻劃符號,下同
古文字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