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研究恢復第一人”——張志忠
2024/10/18 17:45:40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于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制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并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窯遺址發現的親歷者
邢窯是我國古代燒制瓷器的著名窯廠,是唐代燒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云魄起。”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范如月,器壁輕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星移斗轉,物是人非。到了元代以后,邢窯卻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窯遺址在哪里?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學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謎。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幾代工作者便為解開邢窯之謎做著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權威陳萬里、傅振倫、馮先銘、葉喆民曾幾次到內丘實地考察,未能發現邢窯,史學界專家楊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屢次到內丘、沙河、邢臺等地考察,同樣失望而歸。
1980年初,臨城縣二輕局成立了“邢瓷恢復研制小組”,張志忠所在的陶瓷廠也參與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小組在臨城境內共查出包括祁村、崗頭、西雙井等在內的邢瓷窯址18處。1981年春天,張志忠首次與專家一起參加臨城縣祁村唐代邢窯遺址的挖掘。扒開1.5米厚的黃土,發現了60公分厚的瓷片堆積層。深埋在地下一千年前的一件件器物標本漸漸浮出,那“釉色潔白如雪”的細白瓷殘件、那保存較完整的“瓣口瓣腹瓣足盞”、“平沿弧腹圓足托”、“短頸短流鼓腹執壺”、“提梁刻花馬蹬壺”、“唇沿淺腹玉壁底碗”,讓他驚嘆,從此張志忠與邢窯結下不解之緣。
1981年4月25日至27日,邢臺地區科委、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在臨城縣召開了由中央、省、地、縣考古工作者和新聞部門參加的“邢窯與邢瓷藝術鑒賞會”,與會專家首先考察了瓷窯遺址,對出土器物進行了鑒定。大家一致認為,臨城發現的瓷窯遺址,應是“唐代邢窯”或者說是“邢窯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窯的正統或親支近派”。5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新社、向海內外播發了《臨城探尋到新的唐代瓷器窯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窯之謎”的解開》等報道,將我國這一重大考古發現公布于世。
1984年夏至1985年夏,內丘縣先后發現邢窯遺址20余處。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為主組成的邢窯考古隊開始進入內丘、臨城工作,對所有已發現的窯址進行逐一調查核實,確定邢窯窯址21處。到2011年,確認邢窯遺址26處。
邢窯研究的三十年,是張志忠人生經歷中最為重要的三十年,張志忠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并記述了邢窯研究的幾次成果:
1988年至1992年,邢窯考古隊發掘了內丘縣城區及臨城縣祁村、山下3處窯址,為邢窯的粗略分期斷代以及對邢窯不同時期遺跡遺物的認識提供了依據。內丘縣西關窯址出土了隋代薄胎透影細白瓷,這一發現將我國薄胎細白瓷的創燒時間提前了近千年,填補了中國陶瓷史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