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窯︱春秋陶坊一家三代譜寫陶塑故事!
2021/12/23 17:44:51
風格沉穩亮麗,人物特征突出,裝飾變化莫測,這就是今年11月被列入第五批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博山窯陶瓷雕塑》。博山窯陶瓷雕塑是依托博山陶瓷文化,以楊玉芳、任國棟為代表的陶瓷雕塑藝術活動的簡稱,其制作過程全靠手工,它的任何一個步驟都無法用機器替代。近日,記者來到春秋陶坊,見到了正在工作的任國棟和他的兒子任東夏,聽他們講述一家三代美麗的陶瓷雕塑傳承故事。
“我母親從參加工作就進入博山陶瓷廠科研所從事陶瓷雕塑,從開始一直到現在,沒有中斷過,做了60多年了。”任國棟的母親就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被譽為山東“瓷人楊”的楊玉芳。立意深遠,雅俗共賞,楊玉芳的作品不管是羞澀婀娜的仕女,還是活潑可愛的兒童,都會讓人生出無限的遐想,形成了藝術界公認的楊玉芳風格。
“母親對我的藝術熏陶也是從孕期開始的,那時正趕上做三米六高的毛主席塑像,她每天拿著工具站在腳手架上雕塑,直到臨產前5天,才在領導的要求下停止工作。”也許是胎教的熏陶,也許是血脈的傳承,心懷對陶瓷雕塑事業的熱愛,任國棟1987年進入博山陶瓷廠科研所跟隨母親學習陶瓷雕塑,2000年建立春秋陶坊,這一傳承,又是30余年。
今年,以楊玉芳、任國棟為代表的博山窯陶瓷雕塑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樣身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任國棟為該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他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而任國棟的兒子任東夏,也加入到傳承陶瓷雕塑的隊伍中來。
陶瓷雕塑不但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而且也散發著不可忽視的歷史魅力和影響力,這一點,在任東夏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作為春秋陶坊第三代傳人,任東夏同樣十分癡迷陶瓷雕塑。
“這是昭君在彈琵琶,其實我的奶奶也曾雕刻過這件作品,她雕刻的昭君是微笑的,我的不是,我這件作品的設計是昭君臉上有一滴淚。”2016年云南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畢業后,出身陶瓷世家的任東夏回到家鄉接過衣缽,一邊學習,一邊開始創作具有自己風格的作品。
任東夏說,他生活在一個陶瓷雕塑的藝術空間里,幼時奶奶在家里做陶瓷雕塑,爸爸也在家里做陶瓷雕塑,所以自己從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歡陶瓷雕塑。大學畢業后便義無反顧的回到春秋陶坊,努力學習陶瓷雕塑,用任國棟的話說:“任東夏非常喜歡,也非常有悟性。”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楊玉芳作品【喝】綠寶石藝術陶瓷館藏
陶瓷雕塑的題材很多都來源于生活,小時候任東夏非常喜歡拿一個大碗吃飯,于是就有了楊玉芳的優秀代表作品《喝》。任國棟說,陶瓷雕塑題材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和歷史文化,作品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又在制作步驟上獨創了拉坯加捏塑、印坯加捏塑、泥板成型加捏塑等技術,形成了完全屬于春秋陶坊風格的表現手法。
任國棟說,陶瓷雕塑有個特點就是大個的難燒制、小件的難雕塑,而今從母親到自己,再到90后的兒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方向。目前,楊玉芳主要做一些純手工的小型陶瓷雕塑;任國棟則本著藝術服務于大眾的初衷,把山、水、人物聯系在一起,創作出“守護”“永結同心”等各種板塊的十二生肖雕塑;任東夏也在積極努力學習,不斷創作出具有自己風格的陶瓷雕塑作品。
陶瓷雕塑的表現手法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歷史的發展中,經過陶藝匠人的創造力,再不斷錘煉而來,它的傳承,不但是藝術技藝的傳承,也是思想情感的傳承。陶瓷雕塑承載了楊玉芳和任國棟一生的藝術夢想,春秋陶坊的傳承始終在延續,如同花草般生生不息,一家三代正努力地譜寫著陶瓷雕塑史上最美麗的傳承故事。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