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流年·全國出土浙江紀年瓷特展”——一睹傳頌千年的青瓷風韻
2017/10/30 15:14:18
“青色流年·全國出土浙江紀年瓷特展”10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幕,展覽匯集了全國48家文博單位藏品共計300件,是迄今為止有關出土浙江紀年瓷展示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一次。
本展中的重點展品包括陜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越窯秘色瓷碗。“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風韻。許多文獻也有秘色瓷的記載,但后人對“秘色”的涵義眾說風云,直到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曠世珍寶,其中13件越窯青瓷在帳碑上明確稱為秘色瓷。傳頌千年的秘色瓷至此為人們認識。
展品按時代早晚排序,分為五個單元,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發展的輝煌歷程,特別是出自于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等歷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動而鮮活地還原了不同時代青瓷文化的歷史風貌,使廣大觀眾去領略中國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青瓷藝術的魅力,細細品味融入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文化印記。
第一單元 青之東隅
浙江是瓷器的發源地,早在夏商時期,就開始出現原始青瓷。東漢中晚期,燒制出成熟青瓷,在人類物質文明史上有著里程碑的意義。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斷,王朝頻繁更迭的時期,也是南北交融,文化多元的大時代。上虞曹娥江流域成為浙江青瓷窯業的中心產區,制瓷工藝和生產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浙江中西部和甌江流域,也分布一定燒造范圍的窯業生產,燒制的產品各具特色,構成早期浙江瓷業多姿多彩的景象。
越窯青瓷熏爐 東漢熹平四年(175 年)口徑11.5厘米 底徑16.2厘米 高16厘米
奉化白杜南岙蟹山東漢熹平四年墓出土 寧波市奉化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藏
越窯青瓷繩索紋井 東漢熹平四年(175) 口徑11.1厘米 底徑11.6厘米 高17.6厘米
1978年奉化市白杜南岙蟹山東漢熹平四年墓出土 奉化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越窯青瓷卣形壺 三國吳赤烏十二年(249 年)口徑22.8厘米 底徑12.8厘米 高22.3厘米
1984年馬鞍山市吳赤烏十二年朱然墓出土 馬鞍市山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羊 三國吳建衡二年(270 年)長33.2厘米 高21厘米
198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雨山區吳建衡二年朱績墓出土 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唾壺 西晉太康七年(286年)腹徑12.1厘米 底徑7.5厘米 高13厘米
諸暨牌頭西晉太康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堆塑罐 西晉太熙元年(290)底徑14.4厘米 高54.8厘米
浙江省上虞市驛亭鎮五夫西晉太熙元年墓 上虞博物館藏
越窯青瓷扁壺 西晉永興二年(305 年)長22厘米 寬14厘米 高27厘米
江蘇省無錫市周新鎮張灣里西晉永興二年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青瓷點褐彩蓋缽 東晉 通高12.6厘米 蓋高5.2厘米 蓋徑14厘米 缽高7.6厘米 口徑12厘米 底徑8厘米1970年南京市下關區象山M7王氏家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甌窯青釉褐色點彩雞首壺 東晉永和七年(351)高19.5厘米 口徑8.1厘米 底徑11.2厘米
1958年溫州市郊雙嶼鎮牛嶺村雨傘寺東晉永和七年墓出土
甌窯青瓷褐色點彩小尊 東晉升平三年(359 年)口徑6厘米 底徑5.1厘米 高6.6厘米
1958年溫州市郊雙嶼鎮牛嶺村雨傘寺東晉升平三年墓出土 溫州博物館藏
點彩是傳統青瓷制作中出現的一種釉彩裝飾方法,制法為用含鐵較多的褐釉,點綴在施過青釉的器物上,燒造后,青釉上出現褐色斑點。它始于三國,流行于東晉。甌窯胎白釉淡,用點彩組合的圖案紋樣,千變萬化,多姿多彩,代表著東晉時期青瓷裝飾藝術的成就。
甌窯青瓷點彩刻蓮瓣紋盤 南朝齊天監元年(502 年)口徑13.5厘米 底徑6.2厘米 高3.5厘米
瑞安市蘆蒲水庫南朝齊天監元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