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殼陶——中國古代制陶史上的巔峰之作
2014/7/24 16:05:38
“蛋殼陶”是指那些器壁薄如蛋殼的陶器,一般專指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薄壁黑陶杯,有時也泛指陶罐等其他薄壁陶器。蛋殼黑陶杯以口大為特征,由杯體、杯柄、底座等部分組成,器形端正圓潤。讓人稱奇的是該類陶杯器壁的平均厚度僅有0.3至0.5毫米,其口沿部分最薄,為0.2毫米,杯柄是器物的承重部分,稍厚,但也不過1至2毫米。蛋殼陶杯一般高15厘米左右,重50至70克,最輕者在40克以下,是中國古代最輕、最薄的器物。
龍山文化 蛋殼黑陶杯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 蛋殼陶主要發現于山東境內,為龍山文化時期遺物,距今約4600年,是山東史前時代最具特點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當時中國制陶技術的最高水平。1930年在山東章丘城子崖遺址發現蛋殼陶殘片,1936年在山東日照兩城遺址又發現了相對完整的蛋殼陶杯,1960年在山東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了5件蛋殼陶杯,其中2件陶杯是首次發現的可以完整復原的蛋殼陶器,在蛋殼陶研究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姚官莊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由山東博物館收藏,其中的一件黑陶杯,杯膽套在杯柄內,高17.5厘米、口徑11.2厘米,器壁厚約0.5毫米。以其輕薄的器壁,素潔的色澤,雅致的造型,于2011年度被評為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蛋殼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被譽為中國4000年前最精致的作品。在驚嘆之余,人們不禁要問,4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之薄的陶器呢?
自蛋殼陶被發現以來,文物專家們對它的探索和研究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蛋殼陶器形比較規整,大體一看很多器形幾乎一樣,所以有些人認為蛋殼陶是模制的,是批量生產的。但通過觀察比較膠州三里河遺址出土的31件蛋殼陶杯后,人們驚奇地發現沒有兩件完全一樣的陶杯。如此看來,蛋殼陶應是一件一件手工制作的,不是批量生產。
現代人對蛋殼陶的制作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試圖通過復原古代制作蛋殼陶的工序,復制出器壁同樣薄的黑陶杯來。直到1984年,山東博物館鐘華南教授通過多年的模擬實驗,才第一次成功復制了蛋殼黑陶杯。通過大量的模擬實驗,人們也大體復原出了龍山文化蛋殼陶的制作工序和流程。
首先是陶土的選擇和加工。蛋殼陶的陶土原料來自古河床、溝渠和原野,經過水力和風力的作用,其含有豐富的粘土礦物質,需要經過多次淘洗、去雜、沉淀等工序,才能取得十分精細、幾乎沒有雜質的陶土。接著需要對陶土進行多道工序的處理,即搗煉、放置、陳腐、再搗煉的過程。搗煉是為了讓陶土中各種成分更均勻地分布,放置是為了讓陶土中水分均勻分布,而陳腐則是使有機物腐爛,讓陶土的成型性更好。
第二步是陶杯坯胎的制作,即以快輪工具將陶土拉坯成型。由于蛋殼陶器壁較薄,一般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器。拉坯是一道復雜而精細的工序,能讓如此輕薄的胎體直立起來,需要較高的操作技術和經驗。胎體陰干后,還需要對胎體繼續刮磨和鏤刻紋飾。
胎體制作完畢后,下一步是進入窯爐燒制。與傳統的陶器不同,蛋殼陶進入窯爐之前需要對窯爐進行預熱,否則很薄的胎體會因冷熱不均而破碎。待陶器在窯爐中燒至合適的溫度后,需要進行“滲碳”的工序。即在窯內制造煙霧,封閉窯爐所有通氣孔,使窯爐內缺氧,這樣煙霧中的碳顆粒就會逐漸滲入陶胎中,形成黑陶。
為了能讓黑陶發亮,其后還有一道“磨光”的工序,有人認為是在陶器燒成出窯后,對陶器表面進行拋光處理;也有人認為是在陶器燒成前對坯胎進行打磨處理。
由此可見,蛋殼陶不但成品率比較低,而且生產周期較長,需要耗費較大的人力和物力。
上面描述的工作流程只是現代人的想象和實驗,并不能完全呈現古代人的制作場景。按現代人設計的流程來制作蛋殼陶,尚有諸多無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