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巷瓷窯遺址發掘進展及成果
2021/3/12 13:54:59
2020年10月24日,在汝州市文物局三樓會議室召開了“文物保護工作座談會”。市文物局領導:李宗武、楊建輝、劉朋展、李亞斌;市有關局領導:丁忠誠、胡海偉、尚自昌;市文化界民間人士:郭鴻志、楊占營、劉占江、楊光照、楊小檉、姚國旗、郭廣杰、丁關海,以及文物局相關人員共28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文物局局長李宗武,重點介紹了近年來汝州市重點項目施工現場文物考古發掘開展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意見。會后,與會人員集體參觀了張公巷瓷窯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李宗武局長對張公巷瓷窯遺址的發現、發掘過程、發掘進展,以及現階段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詳細講解。
現根據李宗武局長現場講解記錄,以及在現場采集到的一些圖片信息整理如下,旨在讓大家對張公巷瓷窯遺址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刻的認識,相信對進一步揭開張公巷瓷窯遺址神秘面紗會起到一定作用。
張公巷,其名由來已久。因明代萬歷丁丑科進士、汝州籍名吏張維新常過往于此巷而得名,而今張公巷瓷窯遺址所處位置正好就在張公巷街一帶。即今河南省汝州市老城區東南部、中大街北側的張公巷東西兩側,故名曰“張公巷窯址”。
該遺址是2000年春,汝州市區張公巷附近的居民高中強家翻修房子時被發現的,當時在挖地基的現場發現有幾十片典型的如盤式、桶式、漏斗式等窯具。汝州市文化局有關領導立即向河南省文物局領導匯報。
2000年春和2001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兩次配合城區民房改建工程進行考古發掘,經初步探查,窯址中心區域面積約3600平方米。在發掘中分別揭露10×2·5米探溝一條,8×5米探方一個,總面積65平方米。清理出房基5座、灰坑28個、灰溝2條,以及大口陶缸等遺跡,發現一些類似汝窯瓷器的殘片及窯具和素燒坯殘片,遂引起中國古陶瓷學者的高度重視。2001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汝州年會暨汝瓷國際學術研究會在汝州召開,專家們根據對寶豐清涼寺和汝州文廟、張公巷出土瓷片的對比和科學測試,初步斷定汝州可作為汝官瓷新窯器目標考察發掘地,懷疑張公巷遺址即是多年來一直在苦苦尋找的北宋官窯遺址。
2003年汝州市文化局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指導下,組織人員對張公巷原探方周圍2500平方米的范圍實施高密度鉆探,并于2003年年底完成了張公巷7戶居民的拆遷工作。
2004年2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張公巷東、西兩側分別開挖探方兩個,發掘面積124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時期的房基4座、水井4眼、灰坑79個和過濾池1個,出土了一大批張公巷窯生產的完整或可復原的瓷器和窯具,取得張公巷窯址考古的重大成果。尤其是胎片厚薄均勻,制作精細,不但繼承了清涼寺汝窯的卷足支燒工藝,且有所發展。經過對出土釉料的試燒,成色和發掘出土的瓷片一致,燒成溫度在1250攝氏度,和史書記載汝官瓷燒造工藝相符。有專家認為,張公巷窯燒造青瓷的年代大致可以確定在北宋末至元代初年。張公巷窯燒制的產品獨特,制作講究,古樸雅致,質量上乘,顯然不是一般的民間用瓷,它的性質應屬官窯。
2004年5月,召開了汝州張公巷窯址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討會,大約有40多位中外陶瓷專家參加。絕大部分專家認為,從出土瓷器的精美程度看,與存世北宋官窯藏品對比后,初步認定此窯址疑似為北宋皇帝宋徽宗命工匠專門供御用而燒制的瓷窯址,即該窯址就是尋覓已久的北宋官窯。
2004年,張公巷瓷窯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汝州張公巷瓷窯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8至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張公巷窯址進行第四次考古發掘。2015年12月,張公巷窯址獲得國家文物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