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新論》之魯山段店窯
2021/7/20 15:41:48
魯山段店窯始燒于唐,歷經宋金,延續至元代,是中國北方地區燒造歷史最為悠久的瓷窯之一,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它制瓷品種豐富,其代表性的唐代花釉瓷器為宋代鈞窯瓷器的窯變開啟了先河;唐末五代的青釉瓷器又為宋代汝窯瓷器的成功燒制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所以,魯山段店窯既是鈞瓷之源,又是汝瓷之本。
---- 趙青云
本書作者趙青云:著名古陶瓷考古研究專家,中國古陶瓷學會原副秘書長,中國五大名窯之鈞窯、汝窯窯址考古發掘者。
《汝窯新論》魯山段店窯
魯山段店窯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魯山縣,因在魯山段店村發現而得名。縣志曰:魯山,漢置魯陽,唐始為魯山,縣東北十八里有山名魯山,“山高聳,回生群山,為一邑巨鎮,縣以此名。”名桃花店。
魯山段店窯遺址
據明嘉靖《魯山縣志》記載:昔晉太子潛龍嘗避黃墩之難經此,謂桃花殊盛,即稱之。歷史上的桃花店聚落遺址在今梁洼鎮西南一里處,有陶瓷古窯址,被專家確認為“桃花店瓷窯遺址”。其鎮因地勢低洼,且由梁姓人家率先建宅而居,故稱梁洼,俗稱洼街。
魯山段店窯地理位置圖
段店村位于大浪河畔,臨宛洛古道,丘陵環繞,依山傍水,地下富藏煤田,地表多礬土,制瓷的原料、用水、燒瓷的燃料均可就地取材。在此處設瓷窯,可謂得天獨厚。當地瓷土礦藏豐富,又盛產釉料,為陶瓷生產提供了非常便利的物質條件。經國家與地方文物部門多次調查以及省文物研究所1986年、1990年兩次小規模田野發掘,證明該窯遺址面積有20多萬平方米,窯爐眾多,文化遺存非常豐富。通過考古發掘還獲得了大量的瓷片標本和窯具,表明該窯始燒于唐,延續至元代,歷經1000余年。是河南省燒造瓷器最長的古瓷窯址之一。段店村窯址遺存,多在村周圍及村內民居之下,以村內最為集中的魯山窯,因唐代南卓的《羯鼓錄》而名聲大噪,使“花瓷”— 今人謂之的“唐鈞”為藏界推崇。但在唐代,除魯山窯之外,河南郟縣、內鄉、禹州、登封、陜西耀州窯、山西交城窯等,這種“花瓷”都有燒造。根據唐代南卓《羯鼓錄》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文物部門又對魯山段店窯進行了復查,采集到了大量的腰鼓碎片,特征與傳世腰鼓的胎色、厚度、凸起弦紋及斑點裝飾完全一樣,從而證實了《羯鼓錄》中“魯山花瓷”這一記載的可靠性。羯鼓,是盛唐時由西域羯族小月氏人傳入中原的打擊樂器。之后創出陶瓷制品,其鼓基本特征乃圓柱細腰,兩端蒙革,以杖擊之。在唐代音樂中位居“八音之領袖”,《羯鼓錄》也是中國古籍中唯一一部有關鼓的專論。陶瓷腰鼓,是盛唐文化交流與繁榮的體現。盛極多時,直至宋代,陶瓷腰鼓在許多窯口仍有燒制,可見影響極其深遠。
花釉腰鼓
花釉腰鼓殘片
花釉執壺
“魯山花瓷”乃段店窯首創,采用以黑褐色釉為底釉,高溫黏度較低的乳濁釉為面釉。面釉或淋、或灑、或涂、或滴、或澆而施加于底釉,形成流淌生動的自然紋理;經高溫窯變,形成黑里泛藍、藍里寓白、白里泛青、青中帶紫,紫里泛紅之美麗色彩,極具美妙的裝飾效果,為宋代鈞窯窯變開創了先河,也稱之謂“唐鈞”。特別新發現的晚唐、五代時期的茶葉末釉和青釉之碗、盤、瓶、盆和罐、注子等實物標本,無論從造型特點、工藝特征、施釉方法、燒造技術都為宋代汝瓷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所以,有學者認為魯山段店窯既是鈞瓷之源,又是汝瓷之本。宋金時窯場擴大,燒瓷品種豐富,裝飾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有白釉罐上以褐點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篦劃復線直線紋與曲線紋的相間排列;以及三彩蓮瓣高足爐等;均有特色。該窯產品特征是:胎質較粗,胎色淺灰褐,釉色有黑釉、白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