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創燒之三角支架墊具被汝官窯承傳
2022/5/12 16:28:34
邛崍十方堂窯位于成都平原西面的邛崍市南河左岸,是中國西部著名的民間瓷窯,自東晉即仿襲越窯制瓷工藝以燒青瓷為主,發展于隋,興盛于唐、五代,衰于兩宋,具有900年左右的歷史。
十方堂窯從南朝開始使用白色化妝土美化瓷器,在青釉中加入富含五氧化二磷(P2O5)的草木灰,使青釉呈乳濁狀的青綠釉;到隋又全國領先創燒了多色高溫釉下彩繪,其彩繪紋融匯移植中亞、西亞及南亞各地崇尚光明的聯珠紋;到唐五代彩繪瓷發展到極致,并為長沙窯承傳與發揚。
圖1 隋 六齒支墊
圖2 隋 圓孔六齒支照
圖3 隋—唐 墊圈
邛窯自東晉始出現仿襲越窯以圓形鋸齒支圈為碗盤的墊燒工具,到南朝仍然如是,鋸齒支點較密大,多至九到十余個不等,窯工們為改進使器內外支點少而小,既美觀又便于洗滌,至隋便改為固定六至七個支齒(圖1-3),到唐代又進一步改為五個支齒。與此同時,其支圈圈面圈壁修薄(圖4-5),這種支圈是唐代開創。筆者從十方堂采集之殘匣缽,刻有楷書銘文:“貞元六年潤”(公元790年)字樣,以此為據至遲于中唐以前已開始使用匣缽裝燒,并一直延續到宋代。
圖4 唐 五齒支墊
圖5 唐—宋 五齒支墊
并非如越窯一匣一器,邛窯以一匣數件或十來件疊裝。在晚唐到五代,唯邛崍十方堂窯,不僅大量采用五齒支圈,還另僻蹊徑,創造一種獨具特色與眾不同的三角形支架尖齒三枚為墊燒工具。這種支燒墊具,可能是受到北方邢窯及定窯的三叉形墊具的啟迪,將其改創,把原扁寬的支墊與三小圓支釘,改為細條支架與似針尖細小的支釘。這類三角形支架墊燒具主要出在晚唐至宋的考古地層(《邛窯古陶瓷簡論》222、229頁)。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大小不等的三角形支架尖齒墊具,作工特精細,并于支墊上施一層褐紅色或黑色釉。這種上釉的支墊,應是所稱的“包釉支燒”(圖6),以往墊具皆素胎不作任何裝飾, 這是邛窯十方堂獨具特色的創新窯具。從發掘出土的器物看,使用這種三角形支釘墊具的碗盤杯盞,主要是在造型別致的仿金銀器的印花紋或單色釉及低溫高溫三彩釉的盞碗盤盒上(圖7-14)。
圖6 五代 各形三角支釘墊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圖7 五代 綠釉五出蓮瓣印蓮蓬 蓮花紋盞(內底有三支釘痕)
胡維忠藏
圖8 五代 綠釉五出蓮瓣印蓮蓬蓮花紋盞(內底有三支釘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圖9 五代 綠釉印蓮瓣紋開光龍紋盒(蓋內有三支釘痕)李鐵錘先生藏
圖10 五代 綠釉四蓮瓣印摩羯魚紋盞(內底有三支釘痕) 胡維忠先生藏
圖11 五代 綠釉盤(內底有三支釘痕)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圖12 五代 黃釉褐綠五出蓮瓣花口盤(內底有三支釘痕)邛崍文管所藏
圖13 五代 黃釉綠覆輪五出蓮花口盤(內底有三支釘痕)胡維忠先生藏
圖14 五代 黃釉五出蓮花口盤 (內底有三支釘痕) 胡維忠先生藏
這類支燒的器物多為晚唐五代之風格。尤印花紋構圖精美,講求對稱和諧。如一印花盤之印模,構圖為五瓣仰蓮紋,中心的花蕊疏密有致,蓮子粒粒清晰有序,全圖展現一幅寫實的蓮蓬初結子花尤在的蓮紋圖。讓人驚喜的是在其背面有陰刻楷書“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字樣。(圖15)乾德六年(公元924年)是前蜀王衍和北宋都使用過的年號,但北宋年號僅有乾德五年,只有王衍才有乾德六年,以此為證,說明至遲于五代時邛窯已為皇室燒造貢品了。同時可證這種作工精細,采用施釉的三角形支架支釘裝燒的盞盤碗盒,當是為皇家特制的貢器。關于官樣的楊全,直到后蜀孟昶廣政元年(公元938年)還在制樣,可證楊全是一個精于繪畫的瓷藝大師。關于這些精麗細膩的寫實畫圖,主要是邛窯藝師們的藝術創作之靈性,同時也許與當時名畫師刁光胤、黃荃的寫實花烏的畫風極有關系,或是與其畫風的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