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參評項目——寧夏賀蘭蘇峪口瓷窯址
2023/3/24 12:53:40
發掘單位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旦大學
項目負責人
朱存世
蘇峪口瓷窯址位于寧夏賀蘭山蘇峪口內約10公里處的中缸窯子,東距銀川市約40公里。于2017年考古調查時發現,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有窯爐13處(圖一)。
圖一 蘇峪口瓷窯址窯爐分布地形圖
2021—2022年10月,為探索西北地區精細白瓷生產的窯業面貌、找尋西夏陵等出土精細白瓷產地等學術問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復旦大學圍繞Y1與Y2 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揭露了包括兩座窯爐在內的完整作坊遺跡(圖二),出土了大量全新的精細白瓷產品和各類窯具,并在窯場周圍發現了開采瓷土、煤、石英、石灰等制瓷原料與燃料的礦坑遺跡(圖三)。
圖二 蘇峪口瓷窯址
2021-2022年度發掘區整體航拍圖
圖三 蘇峪口瓷窯址制瓷原料圖
Y1與Y2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窯,窯頂殘。采用條石壘砌,由火膛、窯室、煙囪和兩側護窯墻等組成。Y1殘高2.90米,Y2殘高3.30米。以煤為主要燃料。風道短狹,頂用石板與條石棚蓋。火膛形制呈弧壁梯形,爐柵采用匣缽與耐火土燒制的粗大爐條搭建。窯床鋪有較厚的耐火砂。煙囪長方形,位于窯尾底部兩側(圖四)。
圖四 Y1窯爐與煙囪
作坊遺跡兩窯爐共用,由儲泥池、轆轤坑、釉料缸、存貯間等構成。除釉料缸外,其余均用石塊砌筑,保存比較完整。其中轆轤坑內保留了陶車的木軸等重要遺物(圖五)。另外在作坊區內發現了多個帶凹窩的大型粉碎石與石杵,當是加工石英的區域。窯場外圍的山坡上,發現了瓷土礦坑、挖煤坑與石英礦坑,瓷土與燃料均為就近取材。
圖五 轆轤坑內殘存木軸
窯業廢品堆積均位于作坊之外、窯爐前端下坡較低地區,以匣缽為主,包括大量的燒結塊、紅燒土、灰燼以及墊餅等窯具,瓷片數量并不多,表明該窯場燒成率較高。
瓷器產品均為精細白瓷,以碗(圖六)、盤、盞、碟(圖七)等日用器為主,亦有花口瓶、梅瓶、執壺、罐、洗、燈等大型器物與白瓷板瓦等建筑材料。
圖六 碗
圖七 碟
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白中微泛青,施釉均勻,玻璃質感和透光性極強。素面為主,常見花口(圖八)與瓜棱(圖九)等簡單的裝飾,以造型與釉色取勝。
圖八 花口碗
圖九 瓜棱罐
窯具包括匣缽(圖一〇)、墊餅(圖一一)、支燒具(圖一二)以及測溫錐、墊圈(圖一三)等,以匣缽為主。
圖一〇 瓷質匣缽
圖一 一 墊餅
圖一二 支燒具
圖一三 墊圈
匣缽均呈直筒型,高矮不一,胎質較粗,但胎色潔白,且口沿處涂釉一圈(圖一四)。
圖一四 用釉封匣缽口
均使用匣缽正燒,碗盤類等器物在匣缽內多件澀圈疊燒(圖一五),瓶、罐類等器物單件裝燒,器物與匣缽之間均使用墊餅墊燒。
圖一五 碗澀圈疊燒
白瓷板瓦使用墊條墊燒,瓦之間使用泥點間隔(圖一六)。匣缽之間用釉封口。
圖一六 白瓷板瓦疊燒
根據出土器物,Y1與Y2為西夏時期,始燒于西夏早期偏晚,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西夏瓷窯址。
蘇峪口瓷窯址是西夏燒造白瓷的重要窯場,考古發掘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首先是發現了一個新的窯業類型——賀蘭窯。
圖一七 透光白瓷
該窯主要生產精細白瓷,胎白質堅,釉白溫潤,透光性超強(圖一七);工藝采擷兩宋南、北各窯之菁華,并創造性地在胎、釉中添加石英,原料與燃料等均采自窯址區;面貌上以造型與釉色取勝而少見北方地區流行的紋飾,在國內同時期的窯業中獨樹一幟。該窯址的文化面貌與審美不僅迥異于本地區同一時期以黑釉刻花與化妝土白瓷為特征的靈武窯,亦與流行大量刻花裝飾、作為這一時期白瓷主流的定窯及定窯系白瓷,無論在器型、裝飾審美、裝燒工藝諸多方面均存在著巨大的差別,是一個全新的窯業類型。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西北地區燒造精細白瓷的空白,極大地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