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陳村窯始燒年代及相關問題初探
2024/3/28 17:58:41
霍州窯位于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南約七公里的白龍鎮陳村,西依呂梁山,東臨汾河水。該窯址目前尚未進行過科學考古發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最早對該窯進行調查,1986年臨汾地區文物普查隊對該窯址進行普查,1989年陶富海與劉秋平又進行了踏察。
一
霍州窯細白瓷產品與研究現狀
目前學界對霍州窯產品內涵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其薄胎細白瓷產品,又以元代器物最具代表性,如后至元五年(1339年)西安曲江張達夫墓出土白瓷單耳杯(圖一)。在元代北方地區窯業普遍衰落之時,霍州窯是唯一一處以精細瓷器為主流產品的精英窯場,并有明清時期的文獻記載,在中國陶瓷史中具有較高的歷史地位。
圖一 元代霍州窯細白瓷
由于有自身紀年器的發現以及考古發掘新材料的公布,霍州窯在金代亦大量燒造有細白瓷產品已不存在任何疑問,如大定二十二年(1188年)汾西郝家溝墓出土白瓷盤(圖二,1)、明昌三年(1192年)侯馬H4M101出土白瓷盤(圖二,2)、故宮博物院藏墨書“明昌四年(1193年)”白瓷盤(圖二,3)以及甘肅華池窖藏所出白瓷印花盞。上述窯址所出土器物的胎釉、器型與支燒特征與陳村窯址所采集標本完全相符。基于此,學界普遍認為該窯址的燒造年代為金元時期,而金代則為其創燒時期。
圖二 金代霍州窯細白瓷
1. 郝家溝墓(1188 年)
2. 侯馬 M101(1192 年)
3. 白瓷盤(1193 年)
二
霍州窯粗瓷產品概述
從陳村窯址散落瓷片標本的情況看,除薄胎細白瓷產品外,還存在有大量制作相對較粗的產品,以化妝土白瓷為主流。根據器物特征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多為素面,窄足墻較高,碗盤類器物使用內底澀圈疊燒(圖三);第二類則多繪有黑花裝飾,寬圈足較矮,碗盤類器物使用內底多粘釘支燒,粘釘較為粗大(圖四)。后者由于器物文化因素較多,且有紀年標本進行比對,可以確定為明代所燒。前者在以往的調查研究中常被忽視,其燒造年代亦未見有學者進行討論。故若討論霍州窯的始燒年代,則應先對該類產品的年代進行考證。
圖三 霍州窯第一類粗瓷標本
圖四 霍州窯第二類粗瓷標本
筆者于2015年與2018年先后三次對陳村窯址進行考察,采集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標本,并結合山西博物院詹堅、逯斌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曹俊等師友多年來在該窯址的調查發現,以及少量具有代表性的館藏器物,力圖對這一問題做一探討。
第一類粗瓷集中發現于2006年所立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保護碑的西南側山坡斷面處(圖五),細白瓷與第二類粗瓷等其他器物在該地點極少發現。品種可分為化妝土白瓷、黑釉與黃釉三類。
圖五 霍州陳村窯址環境
(一)化妝土白瓷
遺存數量較大。該類產品基本特征表現為:胎色偏黃,胎體厚重。胎質較為堅硬,淘洗不精,常見有黑色雜質斑點。多層化妝土較薄且不均勻,外壁均不及底。部分碗底的足端一周施有化妝土。透明釉在外壁止于圈足之上,亦不肥厚,積釉處顏色泛青黃。
圖六 化妝土白瓷碗
圖七 化妝土白瓷盞
1. 直口 2. 唇口
器類以碗的出現頻率最高(圖六)。個體差異不大,普遍呈現為尖唇、敞口、深腹、圈足的特征。足墻較直,于足端轉角處斜切一刀,挖足過肩。均采用內底刮澀圈疊燒的裝燒方式,澀圈較寬且不規整。由于多見外壁近口沿處留有窯渣痕跡,故推測應為倒置于窯柱的無匣缽裸燒。另有盞(圖七)、碟(圖八)、溫碗(圖九)、罐(圖一〇)等形制,數量較少。
圖八 化妝土白瓷碟
圖九 化妝土白瓷溫碗
圖一〇 化妝土白瓷罐
該類品種的裝飾并不豐富,以素面為主。部分碗類使用白化妝土凸線紋表現出類似金屬器的出筋效果(圖一一)。另有少量白地繪花裝飾,多為黑色花紋(圖一二,1、2、3),僅有一例為赭紅彩(圖一二,4)。珍珠地劃花非常稀少,見有葉形枕標本(圖一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