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窯陶瓷工藝與生產遺跡
2025/4/12 15:56:13
金馬村古窯址
蒲江陶瓷生產工藝屬著名的“邛窯”體系。邛窯,乃中國著名民間瓷窯,是四川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陶瓷窯。邛窯歷史悠久,始燒于南北朝,唐代興盛一時,距今約有1500年的歷史。兩宋時期,邛窯走向衰落,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傳承邛窯技藝的窯場與窯系的仍然持續發展,直到元明清和民國時期。胡志金、劉大清、卞再斌著《魚塘窯與羌文化》稱:“‘邛窯系’代表窯口有:都江堰市玉堂窯、金鳳窯、蒲津窯,彭州市磁峰窯,邛崍市十方堂窯、尖山子窯、固驛瓦窯山窯、郫縣大墳崗窯,成都琉璃廠窯,新津窯,蒲江窯,樂山窯等。”
據《蒲江縣志》(1992年)記載,蒲江陶瓷生產所需的粘土礦分布于丘陵和平壩一級階地,與泥炭層位相當。礦體呈透鏡體及雞窩狀產出,厚0.4至2米多,為灰白、黃白色粉砂粘土,含粘度36%,可塑性強。化驗分析:三氧化二鋁30%以上,其他,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鎂等為少量或微量。
金馬村古窯址,位于蒲江縣鶴山街道金馬村,系宋、元時期古窯址。該窯址發現于1983年,由于地點在當時的蒲江縣東北公社四大隊八生產隊金馬祠一帶,故而又被稱為“蒲江窯”“東北窯”。
金馬祠,修建時間已不可考。古時,金馬祠位于蒲江至眉山必經小道之上。出蒲江縣城東門,經孫壩、貓洞橋、何水碾、金馬祠、三皇廟、??店、二臺子,翻涼風頂至涂店子入眉山縣境,經張廟子、盤鰲鎮、秦家墩、李店子、韓家場至眉山縣城。全長112華里,蒲江縣境內約21華里。
如今,昔日的金馬祠古建筑已湮沒于歷史之塵埃,唯余幾個小山包矗立在青山之間。當地群眾,稱此地為“窯坪”,可見金馬村古窯的歷史由來已久。
金馬村古窯,位于長秋山丘北側二級臺地上。主要分兩處,相距100米。一處南北長18米,東西寬30米,面積約540平方米;另外一處南北長47米,東西寬12米,面積約548平方米。古窯遺址面積1088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1.5米至4米,清理宋代古瓷窯遺址1座,挖出瓷窯2座,爐膛直徑約8尺。窯周瓷碎片堆積層甚厚,從中掘出瓷盤、瓷杯、瓷碗、陶匜、匣缽、碟、罐、墊圈、支釘等殘件,有青、白、黑、黃、絳等色。宋元時期,蒲江地區為邛州轄地,根據出土瓷器的造型、色釉、燒制工藝考證,此窯屬著名的“邛窯”體系。
據1983年《蒲江縣發現古窯址》報告,采集標本碗4件、碟3件、盞3件、匜1件、匣缽1件。各類陶瓷,淺圈足,施釉或青、黑、釉,胎色或灰白、紫褐,或雞心凸痕、蠟淚痕、花瓣紋、草葉紋,或敞口、直口,或折腹、弧腹。據標本分析,該窯址與四川其他窯址遺物比較,是一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窯。
四川省文物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莫洪貴評論說,蒲江窯“據胎質、釉色、淺圈足和燒造工藝,對照鄰近邛窯晚期的器物與彭縣磁峰窯、廣元窯器物的胎釉和造型比較相似。它是繼邛窯、磁峰窯之后的一處宋代窯,對于研究四川古代陶瓷窯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
中國陶瓷研究專家陳麗瓊《邛窯古陶瓷發展概述》認為,兩宋時期隨著邛窯的衰落,“四川新起的窯場與窯系,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有灌縣的金鳳窯,蒲江的東北窯。”
宋代的蒲江冶鐵業、井鹽業發達,民間百姓興辦手工業的熱潮不斷高漲。蘇東坡《蜀鹽說》,道:“蜀去海遠,取鹽于井。陵川井最古,淯井、富順監亦云久矣。惟邛州蒲江縣井,乃祥符中民王鸞所開,利入至厚。” 如此背景下,傳承邛窯工藝的民窯興起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明代《蒲江志》論蒲江人曰:“人民質實,不尚浮華,勤于耕桑,力于礦炭。”
金馬村古窯生產的下限,需更多的考古發掘予以論證。蒲江民間的陶瓷生產延續到民國時期仍然興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