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窯窯址的發現
2015/8/31 12:02:40
一次突降的文物復查,一個偶然的派遣機會,一次意外的相識和談話,讓一座沉睡千年的古窯從厚重的大地中醒來。它任性而又慷慨,將它成長和發展里的歷史,完整而又毫無保留的呈現在大眾面前,這就是井陘窯。
井陘窯遺址
井陘窯的發現和挖掘,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1989年10月,應國家文物局要求,河北省文物局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補查。因為河北上報的材料,10000多處文物遺址古建等,被否決了一半多,于是便開展了補查工作。
井陘窯的發現,可以稱為“天賜的發現”。井陘縣的第一站恰巧便是井陘城關(即井陘窯址首處發現地)。當時其實并不是奔著陶瓷和窯址去的,就是對地上的地下的文物進行復查。補查工作小隊正好住在了一個新建的電影院大放映廳后樓,為了打實地基,電影院對地下進行了超深度的地槽挖掘,挖掘出來許多瓷器碎片、窯具和墊餅等古窯址遺物。經工作組詳細的勘察,井陘窯第一處窯場——東關窯址便被“偶然”的發現了。 井陘窯遺址出土刻花盤模
隨著東關窯址挖掘的深入,發現了連續燒造近八百年的窯址遺跡,瓷器窯址碎片可以追溯到隋唐。
在對井陘窯進行了一次主動挖掘,五次搶救性挖掘后,大約160平方公里的井陘窯址展現在了大眾面前。井陘窯遺址,是目前發現的較為獨特的窯址的典型。窯址上發掘出的一個作坊,是歷經隋、唐、五代、宋、金七百年間未移動過位置而連續生產,甚至還發現了作坊與窯爐一一連續對應大規模組合生產的情況,這在全國窯址考古史上都是罕見的。2000年,井陘窯戳印點彩戳模的出土,更是我國古陶技法的新發現,引起人們廣泛關注,井陘窯的研究成為世紀之交古陶瓷界的盛事。
井陘窯白釉花口碗
宋井陘窯白釉印花枕
因此,井陘窯一經發掘,時隔不久便被陶瓷大家耿寶昌舉為河北四大名窯之一,與定窯、邢窯、磁州窯處同等地位,打破了“土定窯”“定西窯”等失準的定位和模糊概念。而且,經考古和地層研究發現,井陘窯始于隋代,并且燒造技藝業已成熟。唐、五代時期,得到了發展與強盛。宋代發展較緩,曾落后于邢定窯口,但在金代達到了頂峰。整個金代所占據的北半個中國,在《金史•地理志》中記載,只有井陘窯出產瓷器,光芒遠超過其他窯口。元、 明、清、民國發展雖大不如前,但井陘窯窯火一直未息。持續持久的燒造,大大超過了千載之久。
雖然,井陘窯有著輝煌的歷史,但是井陘窯的古窯址卻是非常不容易被發現的。首先井陘窯與邢窯定窯磁州窯不同的是,它完全處于太行山的深山里。井陘縣本身就是一個山區縣,井陘窯又分布在縣的中部和北部,屬于一個比較蔽塞的山區環境。其次井陘窯的存在的形態特殊,屬地層和地上建筑雙覆蓋式窯址。定窯,號稱有13座小山一樣的瓷片堆,所以在建國以前(上世紀30年代) 就被陶瓷泰斗葉麟趾發現。磁州窯和邢窯情況也類似。而井陘窯不僅處在山區里頭,而且還被黃土掩埋,并且土的地上覆蓋有密集的建筑。具體來說,就是有些古窯口停燒后,窯工就地建房,就形成村落,這種地上地下覆蓋形式就叫做雙覆蓋型窯址。而且,即便有其他窯口在連續生產,但是也被人們誤認為是明清以后的窯址。而近現代的井陘陶瓷窯場,也已遷移到老窯址的外頭去建場了,使得井陘窯更難被發現。如果不是這次偶然的機會,井陘窯或仍將長眠地下,世人仍不能窺探到它的傳奇。
(編輯:木木)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