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考古與研究的百年歷程
2023/3/30 15:16:57
【關鍵詞】磁州窯;考古工作;研究成果;百年歷程
【摘要】磁州窯是宋元時期最具代表性、影響巨大的窯場之一,其生產的瓷器是宋代庶民藝術的典型代表。對磁州窯從古代文獻記載的發展、變化,到近代考古工作的肇興和多年來開展的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梳理可知,磁州窯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較少,且多有失公允,但其卻是近代以來陶瓷考古開展較早、考古發掘較為充分的窯口之一,而且從瓷器的生產到使用等各方面的相關研究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磁州窯是晚唐、五代以來在中國北方地區興起的著名的民間窯場,具有悠久的歷史,在中國制瓷傳統中占據重要地位。它具有鮮明的民窯特色,以質樸、挺拔的造型,豪放、生動的裝飾馳名中外,影響深遠,成為古陶瓷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磁州窯概念的界定及特點
磁州窯是指從晚唐、五代起,一直到近代,在古代磁州范圍內存在的一批制瓷窯場。這些窯場在其生產的主要階段以供應周圍地區的民間日用器物為主,而不以貢御著稱。當然,這不代表其在全部生產歷史上都是完全以商品生產為目的。考古資料證明,在北宋后期,特別是金代和元代,磁州窯的部分產品可能是用于貢御的。到了明清時期,文獻上則明確記載磁州窯有部分產品用于貢御,如明萬歷《大明會典》中有鈞、磁二州貢瓷器的記載:“凡河南及真定府燒造,宣德間題準,光祿寺每年缸、壇、瓶,共該五萬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鈞、磁二州,酒缸二百三十三只……”“嘉靖三十二年題準……通行解部,召商代辦。如遇缺乏,止行磁州、真定燒造,免派鈞州。四十二年奏準,鈞州腳價邦貼,盡行除豁。”稍早的正德《大明會典》也有相關的記載:“歲造內府供用庫……河南彰德府每年造瓶、壇、缸共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四件,鈞州每年造瓶、壇、缸共一萬七千二百八十三件。”因此,分析磁州窯的特點不應以其是否是民窯為要素,而應以其獨具特色的產品為準。
磁州窯的窯場均以本地出產的瓷土為制瓷原料,受本地瓷土特定品質的影響,燒成成品的胎體較粗,顏色較深,為了生產出潔白的白瓷,實現粗瓷細作的目的,磁州窯的主要產品都在胎釉之間加施一層白色化妝土。以這層化妝土為基礎,磁州窯發展了豐富多彩的裝飾,特點是黑白反差強烈,色彩鮮艷。因主要是供民間使用,磁州窯器物的造型和裝飾藝術具有強烈的民間藝術特色。
磁州窯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化妝土和胎體的呈色差別而創造出豐富的裝飾技法。有學者對歷年來考古發現和傳世的磁州窯瓷器進行了統計和分析,指出磁州窯裝飾技法多達57種。筆者也曾做過統計歸納,結果與此數字大體相合。具體來看,磁州窯的典型瓷器有如下特點:
1.化妝白瓷是磁州窯類型瓷器的基礎,從窯址發掘情況看,化妝白瓷在所有產品中占了絕大多數,是磁州窯的主流產品(圖一)。
2.在化妝白瓷基礎上,磁州窯的窯工們發展了各種裝飾技法,從類別上可以分為:①胎面裝飾(包括化妝土),有劃花、刻花、印花、剔花等;②胎體裝飾,包括模制、模印等;③彩繪裝飾,如白地黑花、白地繪劃花等;④釉上裝飾,如白釉綠彩、白釉醬彩、紅綠彩等;⑤彩釉裝飾,這里主要指低溫彩釉,如綠釉、黃釉和黃綠釉等。這些裝飾技法可謂是繼承和發展了南北方眾多窯場之所長,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3. 磁州窯的產品種類以白釉瓷器為主,還有黑釉、棕黃釉、翠藍釉(即通常古玩界所說的“孔雀藍釉”)以及多種低溫彩釉。磁州窯各類產品的裝飾都體現出一個特點,即化妝白瓷上使用的各種裝飾方法同樣用于其他釉色瓷器的裝飾。如宋元時期磁州窯黑釉瓷器上也采用了劃、刻、剔、加彩和彩繪等裝飾方法,使黑釉瓷器在漢唐以來發展的基礎上有了一個飛躍性的進步,達到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