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洹水之上的相州窯
2015/1/18 22:02:18
“南青北白”的倒下
相州窯在洹水之上,安陽橋畔。而今,這塊風水寶地已然成為房地產公司的囊中之物。相州窯遺址,被壓在林立的高樓下,抑或永遠被毀掉了。
引子
洹水發端于林慮山。
洹水亦名洹河,自西向東,左突右旋,委蛇而入古都安陽。
水入安陽,洹河亦稱“安陽河”。
抗日戰爭之前,洹水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航運十分發達。水上也有許多座老橋,其中安陽橋是最寬最長的石拱橋。
東望齊魯,西倚太行,北臨幽燕,南連中原,安陽向來是豫北重鎮。
一橋架南北。
安陽橋是古官道跨越洹水的唯一通道。
陸路、水路于此交會。
安陽橋,最早見于五代后晉。《資治通鑒》云:開運二年(945年),(后)晉與契丹對峙,晉將張從恩退守黎陽(今浚縣),“留步兵五百守安陽橋。夜四鼓,知相州事符彥倫謂將佐曰:‘此夕紛紜,人無固志,五百弊卒,安能守橋!’”
商之殷、秦之安陽、魏(北魏)之相州、金之彰德府,洹水兩岸的這片土地,在朝代變遷中屢易其名;但是,洹水之上的安陽橋,自結橋以降,恒久不變其名。
站在安陽橋上,憑欄放眼西望:西北500米,是洹上垂釣、委蛇于中國“走向共和”的袁世凱的葬身之地——袁林;西南500米,是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叢林,林立的高樓下,埋葬著一座中國陶瓷史上承上啟下的著名瓷窯——相州窯;正西2500米,是殷商中興之都、中國文字發源地、世界文化遺產——殷墟。
安陽橋畔,總與中國大變局相伴……
初名“安陽窯”,隋青瓷窯址
殷墟、袁林、相州窯。
安陽橋畔,1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然云集著破解中國大變局迷局的三把鑰匙。
殷墟,無需贅言。它的科學發掘,是二十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成就;它的橫空出世,揭開了商王朝乃至中國青銅時代的諸多秘密。
袁林,妙就妙在一個“林”字,妙就妙在袁林建筑群仿明清帝陵建筑形制而規模略小,袁氏墓冢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濱河廬墓形制而在洹水之上。妙就妙在南京有中山陵,安陽卻只是個袁林。
袁世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也是中華帝國最后的洪憲皇帝。
“扶柩回籍,葬我洹上”——歸葬袁世凱的這個古怪墓園,也許折射著那個時代中國人祈盼走向共和的一種愿景,映射著袁世凱在那個時代進退兩難的某種心路。
與袁林隔水相望的,就是相州窯遺址。
袁林選址之際,相州窯遺址只是一個尋常小土丘,沒有顯露有關相州窯的任何信息。
但是,倘若沒有這個小土丘的話,袁林也許不會奠位于此。
袁林面臨洹水,背靠韓陵,東接官道,西依京廣鐵路。
韓陵就是韓陵山,在袁林正北約5公里處,“韓陵秋霽”是“安陽八景”之一。
背靠韓陵,南臨洹水,以洹水對岸的相州窯遺址小土丘為案山,是袁林選址的一大關鍵。
只是,小土丘被考古確認為相州窯遺址,是在1974年,已然過了一個甲子,一個輪回。
但是,1974年由河南省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安陽地區文化局主持在此進行的考古試掘,將安陽的這一“隋代瓷窯遺址”定名為“安陽窯”。
《河南安陽隋代瓷窯址的試掘》這樣寫道:“1974年2月,安陽地區革命委員會、計劃委員會等單位,在安陽市北郊安陽橋南洹河之濱進行基本建設工程時,發現古代瓷窯一處。根據地面調查與初步鉆探的結果,窯址所在地原為一片小丘,北面瀕臨洹河,隔河與安陽橋村相望。窯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闊約260米,面積達90000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1.5米。當時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