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鞏義唐三彩古窯址
2015/1/20 23:49:31
盛唐氣象雖經過千百年歲月的洗磨,依舊光彩照人,她對整個中華民族產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足以讓我們及子孫受用無窮;她宏富而深沉,博大而輝煌,穿越了時空,讓我們永遠為之自豪和驕傲。說到盛唐,自然會聯想到膾炙人口的唐三彩。在河南省鞏義市文管所所長趙海星陪同下,我走訪了黃冶唐三彩窯址。
唐三彩是人類陶瓷史上的一個亮點,我是懷著朝圣之情到黃河南岸鞏義唐三彩窯址考察的。窯址在離詩圣杜甫故里筆架山不遠的黃冶村,驅車才10分鐘路程。這里為丘陵淺山地帶,地表是一層厚厚的黃土,一條現已干涸的黃冶河蜿蜒北上流向黃河。地下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和煤層。我們沿著河道上下尋尋覓覓,找到了幾塊唐白瓷片及散落的窯具等,沒有一塊我們渴望找的唐三彩瓷片。鞏義白瓷久負盛名,西安唐代大明宮遺址曾出土鞏義窯的白瓷片,透光潔白,精美無比。可見這里是貢白瓷的產地,也就是俗稱的“唐官窯”遺址了。
唐三彩之名不見唐代文獻,它的發現純屬偶然。清末光緒年間,在修筑隴海鐵路時,河南洛陽附近發現大批唐墓,墓葬內出土了大量造型精美、色彩絢麗的三彩器。無知的筑路人覺得這些陪葬品留著晦氣,遂將其砸碎。古玩商則將出土的三彩器運往北京。這引起金石學家王國維、羅振玉等學者的重視,一時洛陽唐三彩蜚聲中外,外國商人紛至沓來,重金購買。唐三彩因此成為盛唐的象征,名列中華藝術瑰寶。
唐三彩與唐文化的世界性緊密相聯,它既有深厚的底蘊,又廣泛地吸收外來文化,同時還以極大輻射力影響世界文化發展的進程。沿著絲綢之路傳入大唐的各種工藝技術、珍奇異物、寶相花紋都成為唐代藝術表現的對象。唐代統治者豪華奢靡的生活方式和當時盛行的厚葬之風也促使唐三彩蓬勃發展。中國古代流行靈魂不滅的陳腐觀念,加上禮儀孝道的廣為傳播,厚葬成為對死者寄托哀思的主要手段。唐朝中央政府設“門下省”,下轄的“甄官署”專門負責皇親國戚陵墓所需的明器。唐典明文規定不同等級的官吏,死后可領取大小不等的唐三彩陪葬。唐代經濟實力雄厚,生前極其所欲,死后隆重厚葬,“事死事,如生事”,把生前擁有的財富都要帶到陰間繼續供自己享用。整個社會互相夸富、攀比、炫耀,極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生產。直到“安史之亂”后,朝廷財政困難,供給制消失,唐三彩也就自然走向衰敗之地。
唐三彩窯在何地一直困擾著考古界,我國著名陶瓷家馮先銘在黃冶村發現了窯爐和大量三彩實物,如三彩陶俑、三足爐、馬、駱駝等,化驗的成分同洛陽唐三彩完全一致,這才真正找到了唐三彩娘家。后來國家又多次進行了挖掘,收獲頗豐。為保護遺址,后采取了回填,不久將在此建唐三彩窯遺址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我應邀到鞏義博物館觀看珍貴的藏品,后又在河南省考古所和鞏義博物館的庫房里看了發掘出土的實物,大飽眼福,有的唐三彩器物還是第一次見面。過去在我印象之中唐三彩的胎骨系粉紅色,我曾收藏的唐三彩小器也是粉紅色胎骨。這次我看到大量灰白色的唐三彩胎骨,讓我吃驚不小。灰白胎硬度明顯要超過粉胎,敲擊聲比粉胎清亮,燒制溫度應在1100度以上,瓷化的程度較高,它使我對唐三彩有了新的認識。當地博物館同志認為,瓷化的硬胎唐三彩,可能是生活器皿。對此我心存疑惑,向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汪慶正先生請教,他說唐三彩就是明器,唐人生活用瓷為邢窯、定窯(晚唐)、越窯等,“南青北白”,不大可能用三彩器的。
見到唐青花實屬意外。在鞏義博物館庫房里,我還見到幾件鞏義出土的唐青花殘件,瓷胎施白色化妝土,有鈷藍梅花點彩,上罩透明釉,同揚州唐城出土的青花色彩幾乎一致,我有理由猜測揚州唐青花也是鞏義生產的。河南省古陶瓷學會會長趙青云告訴我:“他見過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