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和店窯址: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2015/1/28 22:56:47
嚴和店窯址位于汝州市南約10公里的蟒川鎮嚴和店村,分布在蟒川河西北兩岸,窯址東至大郭莊村,西鄰西坡,北依北坡,南鄰嚴和店村,東西長約455米,南北寬約440米。
1953年,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在河南境內調查時發現了嚴和店窯址,并認為此處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1958年3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嚴和店附近的大堰頭窯址進行了發掘。1963年6月30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嚴和店窯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對嚴和店窯址進行了第一次發掘。1989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生班學員在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確定該窯址是一處制瓷精良的宋代青瓷窯址。
多次考古,發掘面積達250平方米,清理出土窯爐4個,作坊1處。根據發掘結果,初步斷定該窯址是一處北宋、金元兩個時期在此燒制青瓷器皿的場所。遺址文化層堆積一般厚度為1.5-2米。第一層厚0.1-0.7米,土質松軟,呈淺灰色,內涵豐富,遺物主要出現在這一層內,計有碗、盤、盞、罐、尊、瓶等瓷器;窯具有匣缽、墊餅、支柱、墊圈以及窯頂塌下來的梯形磚、建窯時用的殘破廢磚、燒土塊和“元豐通寶”“嘉祐元寶”錢幣等。該層出土的器物,種類繁多,制作講究,釉色潤澤,注重裝飾,富麗清新,反映了北宋晚期窯處于鼎盛階段,也是臨汝窯工藝的黃金時代;第二層出土物與第一層有所區別,不僅釉色純凈,花卉種類增多,除印花外,還有刻花圖案,且多保留碗銘,足見當時各窯競爭之境況,時間應屬于北宋中期。
嚴和店發現的4座窯爐,有的結構保存得比較完整,有的殘破嚴重。其形制基本一樣,結構為馬蹄形半倒焰饅頭形,有通風道、火門、火膛、窯室、吸煙孔、煙囪、望火孔幾部分組成,由前向后依次連成一座完整的窯體。窯爐為半地穴式,普遍采用耐火坯壘砌。窯室的兩側和后壁涂抹有厚0.5厘米的耐火泥,燒成赤紅色。窯頂的梯形磚用耐火泥燒成。其各部結構如下:
通風道:口向南,呈長方形筒狀,長2.7米,寬0.2米,口部呈喇叭形,寬0.3米,口部中間砌立有立磚,將口部分成兩個吸煙孔,以便將口外風力吸入火門,著火易燃。
火門:前連通風道,后接火膛,長0.5米,寬0.15米。
火膛:是燃火的地方,前連火門,后與擋火墻毗連,呈長方形。長1.1米,寬0.3米,深0.7米。頂部是完整的青磚,縱排有4個立形磚。間距寬有4厘米的眼孔以便上部燃柴,下部容灰。
窯室:位于窯基的中部,整體為馬蹄形狀,長2米,直寬3.1米。窯的底部呈南高北低慢坡形,并于底部鋪一層厚3厘米的小粒白石子和粗沙子。
吸煙孔:在窯室的后壁有對稱8個吸煙孔。煙孔高0.5米,間距0.1-0.2米,以便火煙均勻地吸入煙囪內。
煙囪:呈方形筒狀,長、寬各0.7~0.8米,殘高0.8米,四壁利用廢磚砌壘,向上有內斂趨勢。
望火孔:位于窯的后壁上中部,砌有望火時開關的閘門,閘門呈方形,長、寬各0.2米。
專家認為,嚴和店窯爐遺址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次重大發現,使后人對汝窯窯爐的構造、燒造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特點有了更多認識。
通過發掘可以確定,嚴和店窯址始燒于北宋早期,北宋晚期達到鼎盛,元代時仍在生產,該窯址是繼五代越窯青瓷之后,北宋中原地區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嚴和店窯址的瓷器均為典型的汝窯產品,包括青釉瓷碗、罐、瓶、盤、尊、爐、器蓋、化妝盒、碟、斗笠碗、瓜棱罐、燈、盞等。器皿造型端莊秀麗,古樸典雅。該窯址產品主要以炊具為主,裝飾品較少;胎色為香灰色,胎質堅密,胎釉之間均飾一層醬褐色護胎釉,下面遍布斑斑小點,猶如俊梨之皮;釉面隱紋縱橫,恰似蟹過留痕;有些釉面呈細碎規則的冰裂紋,構成芝麻花形圖案,這就是稀有的“梨皮、蟹爪、芝麻花”效果。該窯址所用土質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