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集瓷窯遺址淺說
2015/2/12 22:30:38
鶴壁市文物工作隊 郝亞山 張長安
鶴壁市諸多的古代瓷窯遺址中,鶴壁集遺址可謂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處,它地處市區約10公里的鶴壁集鄉西部,主要分布在一條自西北流向的東南的羑河兩岸,遺址面積90余萬平方米。如此規模的古代制瓷遺存,在我國北方是不可多見的,是一處典型的具有北方民間制瓷工藝特色的民間手工業作坊。遺址的發現,受到了全國范圍內專家學者的普遍重視。1955年,故宮博物院陳萬里先生蒞臨鶴壁,對鶴壁集瓷窯遺址進行了專題調查。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對該遺址進行了首次發掘。這次發掘對了解和認識鶴壁集古瓷窯遺址的地層疊壓關系起到了積極作用。1978年,鶴壁市博物館為配合城鄉水利工程,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這兩次較為系統的科學發掘表明,鶴壁集古瓷窯遺址文化層堆積豐富,器物品種繁多,且燒造時間長久。已掌握的地層資料顯示,遺址始燒于晚唐,中經五代北宋、金元時期,歷時五百余年。作為民間制瓷手工業,能夠形成如此之規模,燒造時間如此之長久,必然有它的歷史原由。今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有所提高。
一、鶴壁集窯的形成
(一)鶴壁集窯所處的地理位置
鶴壁集唐屬相州所轄,北宋宣和初改浚州湯陰縣轄,金代屬彰德府治,位于湯陰的西部,從其地理位置看,羑河自西北流向東南貫穿境內,北部洹水環繞,東部南部接近平原。優越的地理條件,對鶴壁集區域的手工業以及商貿往來具有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如洹水,東流北折注入漳水,形成了向北通往漳河以北的商業貿易通道;羑河作為湯水的主要支流,為鶴壁集窯的產品銷往衛河以東的廣大地區創造了良好的交通之路;以南地區的平原,貿易往來更為便利;鶴壁集以西部分,雖多為延綿不斷的山巒,但自古以來就有通向山西的經商之道。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鶴壁集窯不斷發展興盛。鶴壁集所處的地理位置,距唐宋時期的相州(金元時期稱彰德)不過數十里,這為其自身的經濟發展,貿易往來也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正是上述的自然地理條件把鶴壁集窯推向了由小到大,久盛不衰的發展道路。
(二)礦產資源豐富是鶴壁集窯不斷發展的根本保證
鶴壁集的地理面貌屬半丘陵狀態,為太行山東部余脈的緩沖地帶,地下資源豐富。地礦部門的地質資料表明,適用于制瓷手工業的高嶺土蘊藏十分可觀。地礦部門的地質調查報告指出:鶴壁地下蘊藏有高嶺土、塑性粘土,硬質半硬粘土及長石、石英等陶瓷主要礦物原料,在中碳統本溪組及上碳統太原統底部,賦存有耐火粘土,主要用于制作耐火材料、粗瓷等。據調查,除半硬質粘土及硬質粘土外,尚有達到高嶺土、可塑性粘土要求的陶瓷原料。主要化學成分為AI2O3、SiO2,水份含量AI2O324—38%,SiO240.58—50.15%,燒失量12.09—14.27%,礦物成分,高嶺土達80%以上。由北到南分布在鶴壁的梨林頭、石碑頭、姬家山、崔村溝、砂鍋窯、大峪等地,預計儲量1000萬噸以上。而鶴壁集正處在這些自然村之間,陶瓷原料十分富足,一般距地表較淺,個別地方裸露于地表,開采極為方便,從根本上講,保障了鶴壁集古代制瓷手工業生產所需的瓷土資源。
(三)煤炭在鶴壁集古代制瓷手工業中已得到廣泛的利用
鶴壁集窯利用煤炭作為燃料的歷史,最晚可追溯北宋早期。這一點,在鶴壁集遺址的歷次發掘中得到充分證明;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主持進行的發掘,清理窯基和作坊的過程中,發現成堆的燒窯燃料——煤塊,并認為,煤的發現,以于研究我國北宋時期用煤炭燒造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但在敘說唐末、五代的文化堆積中,沒有提到當時的制瓷業是否用煤。晚唐、五代是否將煤炭運用于燒瓷業,還用待于對鶴壁集遺址今后的考古工作去發現。北宋時期鶴壁集窯對煤炭的運用,是推動其自身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