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窯遺址
2015/3/9 22:05:17
鄧窯遺址,位于內鄉縣城西南25公里處,乍嶇鄉政府西南約10公里。遺址坐落在高嶺土產區,聞名遐邇的道教圣地石堂山腳下。鄧窯又名大窯店,為宋代北方汝窯系瓷窯。
以大窯店村為中心,北起土槽溝,南經店房、水溝、白楊至上莊村,在這個狹長地段上,散存著成堆的窯具、瓷片、殘窯壁和燒土塊等,面積達1平方千米。
遺址宋代為鄧州所轄,故名鄧窯。鄧窯遺址為北宋著名瓷窯之一,是北宋時期中原地區的重要窗口之一,面積大,遺物豐富,不僅對研究古代瓷器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在歷史、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南宋葉真《坦齋筆衡》載:“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由此可知鄧窯是宋代河南地區燒青瓷的瓷窯之一。明朝李賢《大明一統志》在南陽府地產、瓷器條中指出為內鄉縣。清朝康熙三十年(公元1694年),《南陽府志》里又有大窯店名稱,地點在縣西50里。建國后文物工作者多次尋而不見。
1975年8月,縣文物工作者余飛先生首次在大窯店發現鄧窯遺址,并根據遺址西側石堂山麻衣道場碑林中一通元代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石堂山麻衣道場重建十方普濟宮碑》記載:“……孤村陶煙時起,前事宛然在目”,證明大窯店即宋代的鄧州瓷窯遺址,同時也說明了在元代至大年間鄧窯仍在燒制瓷器。
鄧窯沒經發掘,從多年來在遺址上采集的標本和在當地征收的器物中看,該窯延續時間很長。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育彬先生在《內鄉鄧州窯》中說:“瓷盆為敞口微斂,厚圓唇,深腹,假圈足,內外壁上部皆施釉,該盆頗具唐代風格;一件突出的瓷罐為斂口,圓唇外翻,短頸,寬肩,肩上附有雙系鼻,施青釉。但在有些部位出現絲棉狀的蘭色窯變,這應是唐代瓷。另有一罐片在肩部鼻下面三道陰弦紋作邊飾,鼓腹,腹部刻畫剔地纏枝花卉;還有一罐底片,假圈足,內底有粗弦紋。外壁和假圈足上有五道濃厚的垂釉,內壁施青黑釉,亦為唐末常見之物”。(《河南考古》46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由此可以看出,鄧窯創燒于唐,而盛燒于宋,至金元時期仍在燒造。
遺址發現的窯具有兩類:一類是燒制窯具,有器托、墊餅等;另一類為造型窯具,有蹲獅范、搶球俑范和抱物俑范等。散存的瓷片主要為青釉、白釉兩種,在個別器物上,也有黑釉和褐釉,還有繪花裝飾。青釉瓷器類似于汝窯瓷系,器形有碗、盤、盆、缸、盞、碟、枕、器蓋、器座等。
宋代的鄧窯以燒青瓷為主,以碗、盤為大宗,器表有的表面無紋,有的印花,刻花較少。施釉較厚,垂釉處如透明玻璃珠,釉色青綠介于禹州、臨汝窯之間。鄧窯青瓷碗的圈足與臨汝、宜陽、新安、寶豐窯的寬矮不同,多數是高窄。圈足內又多呈紫褐色,這些風格均反映了鄧窯青瓷的故有物色。
根據這些年的研究表明,鄧窯瓷器的裝飾,大部分是凸起的陽紋,也有少量的陰紋,紋飾題材大體分為花卉與水生物兩大類。
花卉題材有以下四種:一是纏枝花卉,這是鄧窯燒造的器物中最為普通的一種裝飾圖案。常以大小花朵間隔,大的花朵盛開,小的含苞待放,花藤在其間纏繞連接,組成二方連續圖案。
二是折枝花卉,一以大花大葉的牡丹花為主題,以飽滿的花朵為主,用肥壯的枝葉襯托, 給人以豐滿之感;二以小花小葉的菊花和折枝葉紋為主,分別裝飾于碗的內壁或底芯上。三是交枝花卉,紋飾以牡丹花為主,幾枝花相交,裝飾在碗心或盤心上。四是團花紋,多以菊瓣組成,裝飾在碗內或碗心上,線條流利生動,圖案優美大方。
水生物題材有以下兩種:一是以海水紋為主,在水浪蕩中有海螺、游魚、荷葉映襯。二是以魚紋為主,裝飾于器物的內底上,圖案頗具生趣。
青瓷碗有印花和刻花兩種,印花多在碗的內壁印水波紋,其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