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月臺瓷窯遺址
2015/3/9 22:12:14
月臺瓷窯遺址,2006年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登封、新密、禹州進行瓷窯專題考古調查時,在新密市(原密縣)西北約25公里處的牛店鎮月臺村境內,發現了一處規模宏大的瓷窯遺址。
因遺址南部為柴窯村,該瓷窯遺址先是被命名為柴窯瓷窯址,后在申報[1] ,這是鄭州境內近年來在陶瓷研究領域內的一次重大發現。種種跡象表明,月臺瓷窯遺址可能就是中國陶瓷界苦苦尋覓多年的五代后周柴窯遺址。
一、月臺瓷窯遺址即后周柴窯
從考古發現與文物遺存、文獻記載、地名與歷史傳說、柴姓淵源等方面進行考察,可證月臺瓷窯遺址就是后周柴窯。
1、考古發現與文物遺存
月臺瓷窯遺址,東部至與登封市接界的東溝河,西至月溝水庫,南至柴窯林場,北至郭窯村,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1500米,總面積150萬平方米。月臺瓷窯遺址中部被月臺河分割,河兩岸分布著階梯狀臺地和溝壑,遺址就分布在月臺河兩岸及與月臺河相連的溝壑兩側。
2007年初,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專業人員及勘探隊對月臺瓷窯遺址進行了勘探和試掘,發現有豐富的文化遺存。
月臺瓷窯遺址的文化遺跡主要是窯址。在勘探過程中發現地上暴露窯址數十處,地下埋藏窯址十余處,其中大多數為馬蹄形饅頭窯。試掘窯址兩個,一個為方形窯 ,一個為長條形窯。該瓷窯遺址堆積層內遺物較豐富,在所試掘的1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出土能復原的瓷器多達上百件,以青瓷和白瓷為主。出土了部分器形規整、器表光滑、器壁厚薄均勻、胎質堅硬、釉色優美、玻璃質感較強的青瓷器,包括豆綠、蔥綠、天藍、天青、月白、黑釉、黃釉、醬釉等;胎色有磚紅、土黃、灰白、深灰等,能辨別器形的達上百件。器形種類繁多,有:碗、罐、器蓋、盤、瓶、水注、洗、盞、缸等。其中以碗、盞較多。主要的有玉壁形圈足青瓷器,青瓷碗,以及葵瓣口醬釉碗,茶葉末釉碗、盞等器物。年代大約從唐末到宋早期。在試掘的T3中,在青瓷堆積上部的沖淤積層中緊鄰堆積層處,發現了一枚宋早期銅錢——元佑通寶。(載鄭州文物考古研究院《月臺瓷窯遺址》申報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材料)
從該瓷窯遺址文化層堆積情況來看,瓷片堆積中除部分唐代的瓷片外,大多為五代至宋代的瓷片堆積。因此,月臺瓷窯遺址被定為五代至宋的瓷窯遺址。從瓷窯年代上看,月臺瓷窯遺址與五代柴窯年代相符。特別是遺址中出土有類似文獻記載柴窯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青瓷瓷片,為探尋柴窯提供了重要線索。
2、文獻記載
明代洪武時曹昭所著《格古要論·古窯器論》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宋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色青,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新密月臺瓷窯遺址西南去鄭州約45公里,去鄭州不遠,此地歷史上亦多次為鄭州所轄,符合文獻記載中柴窯的出產地。
3、地名與歷史傳說
在月臺村幾個村民組中,有柴窯、郭窯、謝窯等村民組,不但分布著瓷窯遺址,更有流傳下來的“柴窯”地名,可為五代柴窯在此的明證。
另外,在新密現存的月臺瓷窯、西關瓷窯、窯溝瓷窯幾大瓷窯遺址所在地,又多流傳有宋太祖趙匡胤的傳說。《河南省密縣地名志》載:“月臺:月臺村委會駐地。在牛店鄉人民政府駐地南6.9公里,與登封縣交界處。相傳,北宋皇帝趙匡胤前往中岳廟進香時,曾在此夜宿,到村西土崗臺地上賞月,因名月臺。”(載《河南省密縣地名志》111頁,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此事怕不僅是賞月那么簡單。后周時期,趙匡胤曾是當朝皇帝柴榮的“義弟”,在柴榮未做皇帝時就有著很好的關系。后來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的皇帝,對于柴榮創燒的柴瓷就不能不予以關照了。
據《宋史·太祖本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