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鈞窯系概況
2016/5/25 12:58:35
鈞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那里地處山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南山煤,西山釉,東山瓷土處處有”的傳說。據記載:生產鈞瓷如果離開這些條件,在任何國家都不會成功。鈞窯的興起在宋徽宗時期。當時,奇花異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劇增多,鈞窯產品供不應求,民間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和“黃金有價鈞無價”的評說。
據近年考古發掘資料分析:鈞窯的燒造歷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遺續于金元,前后達700余年,以河南省禹縣(古稱鈞州)為中心,向四周擴展。鈞窯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
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40處,以神重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莊鄉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靖康之變”(1126年)后,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才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制,風靡一時,火遍全國。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清朝晚期,鈞瓷復蘇。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10余家。民國年問,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于停產狀態。1955午,鈞瓷才在它的故鄉——禹州市神后鎮得到恢復。
鈞窯屬北方青瓷系統,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窯變美妙,彩色繽紛”為其他窯口的產品所不及。尤其是鋼紅窯變釉,在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大放異彩。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雖色澤不一,但多近于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成為青瓷工藝的一個創造和突破。其瓷器釉透、釉活,胎質精純、堅實細膩,叩之聲圓潤悅耳、清脆動聽,觀之形端莊優美、古樸典雅。
鈞瓷燒成工藝也不同于其他,為二次燒成,第一次為素燒,然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器卜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必須在還原焰1250℃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條件稍稍偏離就得不到正常的紅色,技術難度比較大。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獨一無二的,古人曾用“高山云霧霞一朵,煙光空中星滿天。峽谷飛瀑菟絲縷,夕陽紫翠總成嵐”等詩句來形容鈞瓷釉色靈活、窯變微妙之美。
它的釉變色五彩繽紛、璀璨奪目、渾然天成,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紅、雞血紅、朱砂紅、胭脂紅、火焰紅、蔥翠青、鸚哥綠等。另外還有各種深淺色調的監色乳光釉,如天青、天藍、月白、碧藍、米黃諸色。鈞窯瓷器還有一個叫顯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紋”。這種紋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使其出現裂紋。然后再上釉,使釉料流入空隙填補裂罅,進人二次高溫燒制才成的。
在宋代,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更好地向朝廷交差。制作上藝非常精細:首先是將取回的泥料去掉石子、草根等所有雜質后。露天堆放,讓它飽經日曬雨淋。上凍解凍后,再日曬雨淋、再上凍、再解凍,使泥料完全疏松風化。然后,以石頭砌一圓形槽。放上泥料,槽中間插一木樁,用木作軸,木桿與耙連接。可以繞軸轉動,木軸上端連以牛鼻繩,往泥料中加水,趕牛沿著石槽外走,泥就被耙碎,變成泥漿,再沉淀陳腐,放出浮水,再加風干,然后練泥。用鏟子將泥鏟起,反復拍打。彩釉也用當地的釉石,敲碎成核桃般大小,然后用石碾碾成粉,去掉雜質釉粉,用無雜質之草木灰漿配釉。配釉時漿水必須要勻。為官家和皇宮制作的鈞瓷,必須要用潁河的水。據說:該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