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東溝瓷窯址考古解析
2017/6/8 12:03:17
河南汝州市東溝瓷窯址位置示意圖
東溝瓷窯址,位于汝州市大峪鄉東0.5千米的東溝村,無名河北岸的臺地上。地勢北高南低,窯址面積約8000平方米。該窯址發現于20世紀50年代,歷年來故宮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文物工作者曾做過多次調查。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1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溝瓷窯址探方分布圖
2003年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該窯址進行調查時發現,地方小煤窯巷道穿過窯址中部,致使窯址局部塌陷,地表有多條裂縫,最寬達0140米。后報請河南省文物管理局,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夏對該窯址塌陷區進行搶救性發掘。共開挖10米@10米探方4個, 分別編號為T3、T5、T6 和T7,面積達400平方米。發現窯爐1座,水井1眼,灰坑4個,并獲得了一組重要的地層疊壓關系和一批精美青瓷、鈞瓷和各類窯具等,對進一步研究東溝窯產品特征、燒造工藝以及青釉瓷與鈞釉瓷的關系等相關問題都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東溝瓷窯址出土的遺物以瓷器類為主,占90%以上。窯具不足10%。此外,還出土有少量的模具和錢幣等。
河南汝州市東溝瓷窯址出土鈞釉盞
青瓷和鈞瓷是東溝窯的主要產品,白瓷、白地黑花瓷極少。器形主要有碗、盤、洗、盞、盞托、碟、盆、盒、爐、罐等。在這些器物中,青瓷、鈞瓷在不同時期所占比例有所差別,早期以青釉瓷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鈞釉瓷逐漸增多,到了元代后期青瓷、鈞瓷各占二分之一。由于白瓷、黑瓷和白地黑花瓷極少,目前尚未發現有相關的窯具,將這類器物視為同一時期窯工的生活用瓷,因個別能復原的白瓷器形與同一時期的青瓷、鈞瓷差別不大,故一并介紹。依據地層關系以及出土遺物類型、釉色的發展變化,可將東溝瓷窯址發掘所獲得的資料初步劃分為三期。
河南汝州市東溝瓷窯址出土青釉盤
『第一期』文化層堆積厚薄不均,主要分布在T5第3、4層和T6第8、9層,出土遺物極為豐富。這一時期以燒制青釉瓷為主,青釉紅斑窯變、鈞釉瓷開始出現,同出的還有較多的窯具、模具等。瓷器出土豐富,品種繁多。常見器形有碗、盤、洗、盞、盞托、碟、盆、盒、爐、罐、瓶、注壺、器蓋、枕、擂缽、蕩箍以及俑等。碗數量最多。皆滿釉墊燒。盤出土數量較多,僅次于碗類器。皆滿釉,有墊燒也有支燒。洗出土數量較少,僅見于早期地層內。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青瓷洗中皆有玫瑰紅斑窯變現象。盞數量不多,器型較小且基本一致。敞口, 鼓腹,小圈足,滿釉墊燒。盞托出土數量較多。碟數量不多。敞口,弧腹,平底略內凹,滿釉三支釘支燒。盆數量較少,尤其是青釉和鈞釉瓷更少。盒出土數量不多,罐出土數量雖然不多,其形制卻比較復雜。本次發掘出土的窯具,主要出現于東溝窯址的早期地層內,有匣缽、支具、試燒片等。匣缽出土數量較多,粗胎,內含較多粗砂粒。外壁皆飾凹弦紋,個別的匣缽外壁涂抹有耐火泥。試燒片形狀近梯形,中部一個大圓孔,正背面施半釉,無釉一端經過修整,做石鏟狀,表明這類試燒片有配套的附件。此類試燒片與汝窯后期的試燒插片工藝完全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東溝窯尚未發現和寶豐清涼寺汝窯相同的試燒插餅。模具數量極少,僅見于東溝窯址的早期地層內。有八棱瓶和香爐足部的外模兩種。本次發掘出土錢幣較少,重要的發現是在T6第9層內出土的1枚“建炎通寶”錢幣,為大峪東溝窯的創燒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河南汝州市東溝瓷窯址出土白地黑花瓷
『第二期』出土遺物較多,以瓷器類為主,另見有極少量窯具。與第一期相比,該期鈞瓷數量有所增加,青瓷減少,并且器物種類明顯少于前一階段。瓷器在這一階段的地層及遺跡內,出土遺物以瓷器類為主,占95%以上。器形以生活實用器為主, 有碗、盤、盞、盞托、碟和器蓋等。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