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相州窯的發掘及出土瓷器
2017/6/19 12:45:40
河南省北部的安陽,隋唐時稱相州。歷史上生產瓷器的情況,文獻記載甚少。自1929年在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中,發現隋仁壽三年(603年)卜仁墓,墓中出土了幾件瓷器,這里的瓷器才初步為人所知。建國前在安陽小屯的考古發掘中,共發現了隋唐墓175座,其中大多數為隋墓,出土了一批瓷器,這批墓葬的完整資料至今未發表,這給安陽隋代瓷器的研究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對該地區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從古墓葬中獲得了大量的隋代瓷器。特別是1974年2月在安陽市北郊安陽橋南洹河之濱發現的瓷窯址,為解決以安陽為中心的關東地區出土隋瓷產地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第二次發掘為2006年8月—11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對該窯址面臨較為嚴重破壞而采取的搶救性發掘,以期解決中國陶瓷史上白瓷的起源問題。第三次發掘據《大河報》報道始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底。本文就安陽相州窯的發現及當地隋墓出土的瓷器作一綜合介紹,并對該窯的產品特征、燒造年代、淵源等相關的問題試作探析,以期得到進一步的認識。
一、安陽相州窯發掘
1.名稱由來
史載:“河亶甲居相。”《通典·州郡》:“相州,殷王河亶甲居相,即其地也。”張之先生考證“殷商時的‘相’即今之小屯村”5。據《安陽縣志》載:“北魏天興四年(401年)始置相州于鄴城。580年楊堅廢鄴城,將相州南遷至今安陽城。”曹魏時營建的鄴都,在今安陽市北20公里處。北周以鄴為相州、魏郡、鄴縣治所。公元580年,楊堅將安陽改稱相州。窯以地名,故安陽市發現的隋代瓷窯址,又稱“相州窯”。
2.窯址發掘
安陽相州窯是北方早期的一處重要窯扯,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有三次。
第一次為1974年2月,在安陽橋南洹河之濱進行基建工程時發現窯址。河南省博物館、安陽地區文化局聯合進行了清理。窯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約260米,面積達9萬平方米。堆積層一般厚1米,最厚達1.5米。可見當時這里為一處有相當規模的瓷窯遺址。在調查與試掘中,發現一個殘窯爐。窯體略呈圓形,內徑約1米,窯壁厚0.15米,窯壁系用耐火土筑成。窯殘高1.1米,上大底小。另外,還發現了兩個不規則的小灰坑。坑壁的土質極為堅硬,在坑內發現有紅燒土、瓷片、窯具堆積層。除出土有大量的青瓷,綠釉瓷片外,還出土有素燒蓮瓣形裝飾品,素燒平底碗等。共出土窯具、瓷器、裝飾品、明器等殘損和完整的器物400余件。還發現有瓷土和釉藥等原材料。器物有碗、盤、盆、缽、甕、四系罐、高足盤、高足杯、刻花瓶、刻花壺、器蓋等。有如意云形裝飾品。有房屋、碓等明器,還有男侍俑頭、武士俑、文吏俑、青瓷駱駝等。出土的窯具有齒形支燒具,三岔形支具、托杯、支棒、墊餅、圈狀支具等九種,其中以三岔形支具與圓形墊環數量最多,并發現有與河北磁縣賈壁村窯產品相近的瓷器和窯具。
曹村窯位置圖
第二次發掘為2006年8月—11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對該窯址面臨較為嚴重破壞而采取的搶救性發掘,以期解決中國陶瓷史上白瓷的起源問題。考古發掘地址是在安陽電池廠生產區進行的。共發掘探方7個,面積383平方米。灰坑或窖藏坑39個,灰溝4條,水井1眼。可復原瓷器900余件,以及大量的瓷器標本和部分窯具。瓷器主要器形有碗、罐、瓶、缽、盂、高足盤、高足杯、器蓋及瓷塑等。釉色以青釉為主,白釉、褐釉次之。器物的胎壁較厚,胎質較為細膩,胎色灰白,說明瓷泥是經過淘洗的。器里外施釉,器外施釉不到底。青釉呈玻璃質,光澤較強,透過釉層可以窺見胎面。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常見的有青中帶綠,青中帶黃以及青灰、青褐等色。施釉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