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水墨”扒村窯
2020/3/17 15:35:25
扒村窯,一個在中國陶瓷史上大名鼎鼎的古窯址。
2019年臨近年底,我來到禹州市淺井鎮扒村東部,一片平曠原野上,建有一座單檐六角六柱的碑亭,亭內立有石碑,記載著扒村窯的淵源流變。
扒村窯分布在扒村河兩岸,文化層厚度在3.5米以上,分布面積約百萬平方米,共有100多個古窯遺址。它創燒于唐代興盛于宋代衰落于元代,以燒制白底黑花瓷為主,也生產三彩、加彩(白釉、黑釉瓷器)和鈞瓷等十幾類產品,主要器型有碗、盆、瓶、枕等,它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1963年,它成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問具體窯址所在地,禹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包鵬舉大手一揮:“這周邊莊稼地下邊,全是。”
扒村窯代表器物是白底黑花瓷,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耿寶昌盛贊它是“瓷上水墨”。扒村窯作品,被稱為凝結在古瓷上的中國畫、燒制在古瓷上的中國書法。
扒村窯的白底黑花瓷,墨色濃淡有別,筆調粗放簡練,勾畫下筆任意。雖為民間用品,不乏精美之器。
老民居
千年不熄
重要的古窯址周邊通常會散落很多碎瓷片,還有匣缽、墊餅、窯柱等制瓷器具碎片。但在扒村,我沒看到。
馮志剛比我幸運,他收藏了很多扒村窯陶瓷標本。
馮志剛,是鄭州中原古陶瓷標本博物館館長,他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我開始收藏扒村窯瓷片,幾乎每周都會從鄭州開車去那調查。扒村就疊壓在古窯址群上,幾十年來,當地農民耕地、建房、挖溝、鑿井時,都會發現大量的各類陶瓷殘片,還有一些當年燒瓷器的廢品堆。”
扒村是中原名村,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扒村河順勢東來,依村而臥,虎頭山盤踞村西,喬龍山如屏風般障于村北。扒村位居盆地中間,沃土百頃,土層深厚。
一地成窯,燃料原料要豐富。扒村四面環山,東部、北部小山崗上產瓷土,南部的杏山產煤,陶瓷原料中需要的非可塑性原料、可塑性原料和溶劑性原料,在當地儲量都很大。
扒村原本建有窯神廟(柏靈翁廟),元代張克己撰有伯靈翁廟碑碑文。現在廟與碑均無存,所幸的是,碑文在民國《禹縣志·山志》中完整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認知扒村窯歷史的一把鑰匙。
碑文中記載,禹州西北25里有個東張鎮(今扒村),是古今善產陶瓷的所在。這兒的老百姓,以燒制瓷器為業,凝土以為器物,已有很長時間了。這個鎮在金朝后期極繁盛,人聚物阜,將近萬戶(當有五六萬人)。街市擁擠,與都市沒有什么兩樣。金朝末年戰亂后,此地百戶不存其一。
元朝初年,復業的商戶相繼回到這兒,燒窯所用之煤,都是從地下幾百尺的地方挖出來的。地下水勢很大,人力不能阻止,煤越來越不好挖。怎么辦呢?社團牽頭組織諸窯場,雇用高明匠人,運用妙法,窮盡技巧,以柴代煤,燒出來的瓷器,與別的地方相比,還是出類拔萃。遠方的客戶,競相販賣,車載驢馱,沒有一天斷過生意。銷售四方,難計其數。
碑文中講到,自從元人占領杭州滅掉南宋后,南北分治結束、水陸打通,扒村瓷器開始船浮潁水、蔡水,行銷到淮水、漢水流域。扒村老百姓,不耕地不經商,衣食無憂,取的是潤民濟世之利,日用器物帶來的財富既廣又大。
碑文中還詳細記載了依靠瓷窯實現地方財稅情況,開窯之時,當地官府要收十分之一的稅收。貨物出賣外地,又要報起貨的稅款。至元十九年(1282年),當地政府奉宣慰使司下文,征收起貨稅率為三十分之一。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地方政府出榜文免征起貨稅,鄉民受益頗巨。
據禹州相關文史資料記載,扒村窯數量眾多,而窯址普遍偏小,其窯之狀,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