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窯“吳牛喘月”紋青釉碗殘片探析
2021/10/18 17:43:05
筆者從鄧州市收藏家協會收藏的殘器瓷片中,撿選兩件鄧窯“吳牛喘月”紋青綠釉碗殘片,探析如下:
圖1 殘片之一碗心
圖2 殘片之一碗底
“吳牛喘月”紋碗殘片鑒賞
“吳牛喘月”紋刻花碗殘片(圖1),口徑18.5、高6.8、底足徑5.5、足高0.8、足厚0.5厘米。碗唇口,弧形腹壁,色灰白,釉色青綠,布滿開片。碗內心飾菱形花紋,外刻卷枝花草紋,內刻“吳牛喘月”圖案,一朵卷云紋上刻一輪不規整的圓月高掛天空;云紋下飾一頭水??谖?,前腿直立,后腿曲膝。圈足露胎,胎質疏松。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紅斑(圖2)。
圖3 殘片之二碗心
圖4 殘片之二碗底
“吳牛喘月”紋刻花碗殘片(圖3),口徑15.3、高5.3、底足徑6.3、足高0.8、足厚0.8厘米?;⌒胃贡冢野?,釉色青綠,布滿開片,胎質疏松。半折碗內心飾菱形花紋,外刻卷枝花草紋,內刻“吳牛喘月”圖案,條帶紋上為一半月高掛,下飾一頭水牛口微張,前腿直立,后腿曲膝跪地,抬頭仰望明月。刻花刀法嫻熟干練,構圖簡潔明快,花紋生動自然。圈足有刮痕,底足露紅斑(圖4)。
圖5 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心
“吳牛喘月”,北宋李昉等學者奉敕編纂《太平御覽》卷四引東漢應劭著《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于日,見月怖喘矣。”意思是說,吳地炎熱的時間較長,水牛怕熱,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害怕得喘起氣來。后比喻因疑心而害怕,失去了判斷的能力,也形容天氣十分酷熱。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唐玄宗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曾作《丁都護歌》:“云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
圖6 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底
畫為心聲。金朝工匠將江淮的“吳牛”紋樣描繪在餐具瓷碗表面,反映了金人統治下漢族匠人不堪壓迫的一種心態,影射了當時激烈的民族矛盾。金代銅鏡鑄“吳牛喘月”紋樣,屢見不鮮。北京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金代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圖5、6)。碗口徑21.3、高7.6、足徑6厘米。
圖7 北宋晚期青釉刻花牡丹紋盤(殘),寶豐清涼寺出土標本,河南考古研究所藏
“吳牛喘月”紋碗底足比對差異
玉看皮,瓷看底。以鄧窯兩件紋碗底足殘片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耀州窯紋碗底足比對有差異,一是鄧窯紋碗底足比院藏紋碗底足厚;二是院藏紋碗底足與鄧窯紋碗底足規整。2010年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產品公告第95號·耀州瓷:“唐和五代時,耀州瓷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薄,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姜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姜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三是鄧窯紋碗殘片露胎,灰白色,應為金朝古穰城西郊鄧窯仿燒耀州窯系胎質特征。
大家知道,創燒于唐代的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圖7)宋代耀州窯刻、印花裝飾對同時期其他窯業影響極廣,宋時河南臨汝、宜陽、寶豐、新安、禹縣、內鄉窯,廣州西村窯與廣西永福窯,都燒制與耀州青釉刻、印花裝飾風格相類的產品,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鄧州團結路(宋金古穰城西郊)新出土大量的瓷器、殘片,旁證古鄧州窯(內鄉窯)屬耀州窯瓷系列之一。
圖8 南宋·金時期的鄧州地圖
圖9 構林鎮出土金末青釉殘片
“吳牛喘月”紋碗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