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窯述略及其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2023/9/19 12:37:56
前言
延燒500余年的豫北鶴壁窯場,是歷史規模龐大的民窯重鎮,承載著北方地區唐宋金元時期瓷業生產史和工藝傳播史的諸多關鍵信息,也是中原瓷業盛極而衰的一個縮影,并折射了中原地區同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和民生動態等社會變遷,學術意義重大。
該窯場上世紀50年代即發現,但由于成果整理緩慢,宣傳不夠,鶴壁窯給人的粗略印象似只是一個磁州窯系生產民用粗瓷的仿產型次級民窯,卻不詳其規模龐大而大器晚成的后期中心瓷業重鎮的歷史真容,多數舊文本對該窯的介紹大抵只字片語帶過,或將之納入含糊不清的“磁州系”(Cizhou Type)的范疇內,鮮有系統的獨立著述,卻在磁州窯的文案里才作為一個附帶概念提及。且因其特殊的文化地理環境和很大比重的替代型燒造史,黃河流域帶諸多密集窯群的重疊生產而風格類同等歷史原因,為該窯部分產品的斷源斷代帶來很大困難,諸多鶴壁窯場存世器的真實身份亦因此湮埋。
如上博館藏的這件白地黑花人物花卉圖罐,館方標稱為元代磁州窯產品;而河南鶴壁窯博物館,卻將之作為鶴壁窯代表器物轉載在圖文陳列欄里,鶴壁一些研究者也持此觀點;但它在郭學雷所著《明代磁州窯瓷器》一書中,則被斷為明代禹州窯場的產品;國內外多數收藏或拍賣機構一般都采用“元代磁州窯”的稱謂。其實無論是從器制、胎釉彩、題材內容還是畫風筆觸等時代特征的角度看,這類產品冀豫魯晉陜元代眾多窯口都有大同小異的出品,以筆者個人淺薄經驗看,這件東西更接近約元后期-明初的禹州扒村窯場產品,基本不可能是磁州彭城的東西。
包括如廣州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著名的藏枕系列中,一些被認定為鶴壁窯的器物斷源,也多有爭議,應謹慎對待。
幸經考古部門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努力,近年逐漸梳理出基本概貌。尤喜近年一些河南本土研究者如鶴壁李建東、陳景順等人,以對地方歷史的責任心和對古陶瓷文化的熱愛執著,發揮公共考古特長而不懈追尋,使鶴壁窯在業界漸入人心。
本次研究,我們集思廣益,將鶴壁窯場置于整個中原地區大框架中,作歷史動變的宏觀考察和再審視,以求更中肯的描述。并嘗試以更闊視野和渠道來采集資料,提高歷史信息統計的有效性。
宏觀方面,既要客觀認識到鶴壁窯場燒造史及其產品,前期大部分屬于迎合大眾中低端市場的屬性,工藝美術價值和技術創造貢獻不大;也要肯定這種以量取勝的經營策略,對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民生保障、瓷業發展和工藝推廣的重大意義;還要看到其金代以后的崛起,特別是鈞瓷產業影響力在元代的全國性領先優勢和中心地位。
在微觀考察方面,對遺存素材,則以我們的專業視角作有別于常規范式的器物考究,厘清一些品類的工藝屬性,為類型學研究拾遺補缺。并深挖細節,尋覓如白瓷、黑瓷、鈞瓷類一些被埋沒的高精產品,試窺其生產目的與供應對象,重構更完整的鶴壁窯場生產序列,還原其歷史真容。
我們認為,鶴壁窯在唐-北宋時期,發展相對緩慢,滯后于磁縣和河南其他一些大窯場,但自約金代中期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期,異軍突起,大有后來居上的態勢,是金元時期整個北方地區核心生產基地之一,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
1、窯場規模冠絕一時,以普通民用瓷為主打,兼產少量供應上層社會的精細作器,以量取勝。
2、集冀豫兩省瓷業之長,以河北定州類型白瓷、磁州類型白釉篦花、白地黑花、黑釉及其天目釉類和河南鈞瓷等為大宗,以淡青釉篦花、黃釉刻剔花類產品為個性特色。
3、是元代規模最大的鈞瓷產區。與淇縣、浚縣以及安陽善應、林縣、磁縣彭城等形成密集型產業中心帶,并輻射河北、內蒙、山西等地區,不僅將宋金時期的河南鈞瓷在工藝和燒造上作了改進,更將這種名貴產品推廣發展成為貴賤雅俗共享的社會性產品,走進千家萬戶。
4、工藝裝飾的民俗氣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