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
2025/3/24 16:09:55
2024年9月拍攝于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
汝窯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有“汝窯為魁”之稱。北宋晚期作為御窯,專為宮廷燒造瓷器。由于燒制時間短,傳世品極少,南宋初已有“近尤難得”之嘆。為找到汝官窯的燒造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對清涼寺窯址進行了十四次考古發掘,終于揭開汝官窯神秘的面紗。
2024年9月拍攝于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現場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的考古發掘,先后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200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5年列入全國100處重大遺址保護名錄。
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為單層框架及鋼網架結構,建筑面積5160平方米,重點對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發掘的主要遺址進行保護與展示。
汝窯窯址究竟在何處,一直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大懸案。宋代其它名窯遺址多已發現,而汝窯的燒造地因文獻記載不詳,而成為古今懸案。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外學者進行了長達80年的探索和研究。從50年代到70年代,我國文博工作者重點對古汝州轄區的臨汝、魯山、寶豐等地進行實地考察,雖發現古瓷窯遺址多處,但尋訪汝窯無果。1986年,一件灰青釉汝瓷洗的現世,終于把探尋汝窯燒造地的目光聚集于今日的寶豐清涼寺窯址。
陳萬里 著名古陶瓷專家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1950年,為尋找汝窯汝瓷燒造地,陳萬里先生先后到了河南省三縣9處窯址現場調查,最早發現寶豐清涼寺瓷窯遺址。他在1951年發表的《汝窯的我見》一文中,曾給予清涼寺瓷窯的青瓷產品以較高評價。
馮先銘 著名古陶瓷專家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1964年3月,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葉喆民先生等重點復查了臨汝縣嚴和店、大峪兩個窯區的11處瓷窯遺址后,認為汝窯是由兩個主要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燒制時間短,生產數量少,而質量則很精;一部分是為民間燒制的瓷器,現在稱它為“臨汝窯”。
葉喆民 著名古陶瓷專家 清華大學教授
1977年4月,葉喆民先生再次調查時,在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窯址采集到1件天青釉汝瓷殘片,經化驗,其結果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1件汝瓷盤數據基本相同。1985年10月,在河南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鄭州年會上,葉喆民撰文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尋覓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
王留現 陶瓷工作者
汪慶正著名古陶瓷專家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
1986年10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在陜西西安召開。會上,河南省寶豐縣陶瓷工藝廠王留現展示了寶豐清涼寺窯址出土的1件青釉汝瓷洗,引起了汪慶正等與會專家的高度重視。同年11、12月,上海博物館汪慶正先生兩次派人前往清涼寺窯址調查,并于1987年5月公布調查成果,10月出版《汝窯的發現》一書,認定寶豐清涼寺瓷窯址為汝官窯遺址。
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發現后,1987年至201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進行十二次考古發掘,逐步揭開了汝窯遺址的神秘面紗。其中第一至第四次發掘在清涼寺村南進行,揭露面積較大,獲取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第五至八次發掘在清涼寺中北部進行,發現揭露了汝窯中心燒造區;第九至十二次發掘主要為配合清涼寺汝官窯遺址展示館建設,又取得了新的發掘成果。
【第一次發掘】
1987年10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趙青云等,首次對清涼寺窯址進行考古試掘,面積200平方米。重要的是,在一個直徑不到1米的窖藏坑內出土較完整和可復原瓷器30多件,其中典型御用汝瓷10余件。《文物》1989年11月刊登了《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進一步證實了汝窯遺址的發現。
趙青云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
【第二、三次發掘】
1988、1989年第二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