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清胡家灣古瓷窯之謎
2015/1/24 21:01:30
發現古瓷窯的胡家灣
胡家灣古瓷窯殘片
臨清,京杭運河畔的“小天津”,歷史上出產貢磚筑起北京城。為此,臨清也留下了多處燒制貢磚的古窯址。近日,聊城市文物專家陳昆麟推斷:臨清胡家灣一帶還有一座古瓷窯,年代可塑及唐宋時期,有望填補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空白。
古瓷窯得以浮出水面,緣于衛運河水沖刷出的眾多瓷片。十幾年前,當地居民曾有數百人下河撿拾瓷片。奇怪的是,史料上未見對臨清胡家灣古瓷窯的明確記載,留下一個沉寂千年之久的謎團。
數百人曾河里“淘寶”
5月26日,記者在當地熱心市民孫四成的帶領下,來到了臨清胡家灣。
胡家灣是衛運河東岸的一個村子,南北流向的衛運河在這里折向西南,形成一個“灣”?,F在,這里有一座簡易的浮橋,這座浮橋是連通衛運河兩岸河北、山東兩地的通道。河里的水并不多,水面只有二十多米寬。
河岸上是密密麻麻的樹,這里很寂靜。雖然這里有一座浮橋,但通行的車輛并不多。偶爾有拖拉機“突突突”地爬上河岸,蝸牛般通過浮橋。站在河岸上,孫四成告訴記者,這座浮橋北側和南側就是出現大量瓷片的地方。
在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挖通之前,衛運河就是原來的運河河道。會通河開通后,衛運河日漸落寞,但很少干涸。直至十幾年前,衛運河才一度出現斷流,出現裸露的河床。
附近村里的人們發現,胡家灣附近干涸的河床上有密密麻麻的瓷片。有人開始拿著工具撿拾瓷片。甚至有傳言說,有人撿到了價值連城的寶貝。于是,幾天時間里,這里就聚集了數百人。
今年52歲的鄭玉成回憶說,河床上的瓷片足有一尺多厚。當時,附近村民都撂下農活,到河里“淘寶”。雖然很少發現完整的瓷器,但村民還是每天都在這里挖,有的村民晚上也來“淘寶”。
李更旭是專門收藏貢磚和瓷片的“大戶”。在他家里,不僅存放著很多貢磚,而且存放著十幾箱當年在衛運河里撿來的瓷片。前幾年,不斷有人想購買李更旭的這些瓷片,他回答得很干脆:“這是俺臨清的寶貝,不賣!”
孫四成也對當時的“淘寶”景象記憶猶新。他說,有的村民拉著地排車運瓷片,有的還挖到了完整的瓷器。不過,絕大多數人對瓷片并不了解,運到家里就堆放在一邊。后來,一些外地的古玩商人經常到臨清購買瓷片。“兩籃子瓷片才賣3元錢!”
一直熱衷于收藏的孫四成說,在這些瓷片中還發現了“窯缽”和“窯墊”。但是,當時他們并不清楚這些東西是干什么用的。
各朝瓷器殘片精美
陳昆麟此前曾對胡家灣附近的衛運河進行過考察。他回憶說,當時在長約兩公里、寬約八十米的衛運河河床上,到處都是各類瓷片??脊湃藛T在這些瓷片中見到了很多瓷片標本,有白釉黑花、白釉醬花、黑釉瓷片,還有少量青釉、月白釉瓷片。
在現場,考古人員發現一片刻有“王”字的白釉醬花碗殘片,從造型、紋飾判斷,都有明顯的窯系特點和時代特征。《中國陶瓷史》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第一、二層(探方)出土瓷器具典型的元代作風,其中碗里書寫‘王’字銘文,與各地元墓出土者相同。”在臨清胡家灣附近發現的這個白釉醬花碗殘片同樣刻有“王”字銘文,因此,此瓷片為元代無疑。從瓷片的胎質釉色分析,應該屬于磁州窯系。
同時,考古人員還發現了鷓鴣斑釉黑碗。這只鷓鴣斑釉黑碗釉色烏黑發亮,釉面上有很多鷓鴣羽毛狀的銀灰色斑點,非常漂亮。陳昆麟介紹說,鷓鴣斑釉是宋代黑釉的一種裝飾,北方地區瓷窯中發現過不少宋代油滴釉碗,油滴斑點很小,但是銀光色澤很強。而在臨清發現的這只鷓鴣斑釉黑碗油滴大而不明顯,具有臨清瓷窯自身特點。
陳昆麟還稱,黑釉瓷器的產生與宋金時期的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