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淄博窯系的探討
2016/2/4 12:43:47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就淄博窯的歷史演變、窯場分布以及磁村窯的各時代特征等問題,請教了中國陶瓷館研究員高巖先生。
高巖 宗英杰:
一、窯系的概念
1、關于“窯系”概念的形成:
通過查閱大量考古文獻和資料,我們發現最早使用“窯系”一詞的是著名古陶瓷專家、故宮先賢、學者陳萬里先生(1892-1969年)。
陳萬里先生是第一個走出書齋進行田野調查的中國古陶瓷學者。二十世紀的30年代至40年代之間,他與葉麟趾先生對南北方的許多窯址進行了考察,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窯址,并在窯址調查的基礎上,對古陶瓷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陳萬里先生考察研究的重點是南方的越窯和龍泉窯,葉麟趾先生的田野調查工作則偏重于北方地區,并在調查中發現了定窯、耀州窯和磁州窯等。在陳、葉兩位學者的對我國南北方的古窯址的調究查研究過程中,為了說明在相同區域內,燒制相同類型的眾多窯場的狀況,就把這些生產同類產品的窯址稱為某某窯系,于是“窯系”的概念開始逐步形成。
馮先銘先生在1979年第十期《文物》雜志上發表了《三十年來我國陶瓷考古的收獲》的文章,第一次提出了七大窯系的主張,他在文章中寫道:“各地發現窯址屬于宋代的最多。當時南北方普遍興起瓷窯,尤其集中在兩宋都城及附近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名工巧匠聚集的瓷窯逐漸成為名窯,對鄰近其它瓷窯產生影響。小窯模仿名窯,燒造具有共同裝飾風格的器物,因此逐漸形成帶有地域性的瓷窯體系,北方有磁州窯系、定窯系、鈞窯系和耀州窯系;南方有青白瓷系(指景德鎮)、越窯系和龍泉窯系。”這就是最初七大窯系的來歷,其中并無建窯系(并非八大窯系)。
二十世紀70年代末,中國硅酸鹽學會組織全國的古陶瓷學者編寫了《中國陶瓷史》,此書于1982年9月正式出版發行。這本陶瓷史對此前的古陶瓷研究成果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概括總結。基于當時對宋代制瓷業的認識,《中國陶瓷史》將宋代的制瓷業歸納為六大窯系,即用特征較為明顯的一類產品將若干窯址串聯起來,用來概括在一定區域內生產相同面貌瓷器的眾多窯場。在界定窯系的概念時指出:“陶瓷史家通常用多種瓷窯體系的形成來概括宋代瓷業發展的面貌。瓷窯體系的區分,主要根據各窯產品工藝、釉色、造型和裝飾的同異,根據他們之間的同異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窯體系有六: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系。”后來又有人提出八大窯系,在南方地區加上了越窯系和建窯系,還有人把建窯系改為吉州窯系,或稱九大窯系。
這就是瓷窯體系,簡稱“窯系”一詞的形成過程。
也有人認為窯系一詞,最早見于20世紀30年代吳仁敬、辛安潮著《中國陶瓷史》中,那時已經出現了窯系的稱呼。如在介紹各窯場產品時即使用了“風”及“系”之概念。如書中有定窯系之瓷瓶、定窯風之瓷盤、定窯系之鴨型水注等。
2、什么是“窯系”:
關于“窯系”概念的界定,目前為止,中國古陶瓷研究界僅有任世龍和劉毅兩位學者對窯系給出了明確的定義。
1994年,任世龍先生在《論越窯和越窯體系》一文中第一次對“窯系”一詞作了概念性的說明,他認為“陶瓷界所謂的瓷窯體系,從本質上說來,即是瓷業發展的淵源流變關系,或曰瓷器的譜系。他由某些各自內涵和外延的瓷業遺存類型的聯系關系而構成一種序列形態,既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無法再行分割的一個整體”。這是任世龍先生對窯系的定義。
2004年,劉毅先生在《論窯系》一文中,對窯系一詞下了一個新的定義,他認為:“‘窯系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