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誼:山東隋唐瓷業技術來源及生產中心遷移探析
2021/9/23 11:01:32
摘要: 本文對山東地區隋唐時期窯址出土瓷片進行成分分析,在與同時期瓷業遺存比較的基礎上,得出其制瓷技術可能來自古相州安陽窯,但釉藥配較落后。隋唐時期,山東的瓷業中心從寨里窯址逐漸轉移至泗水流域,至唐中晚期淄川的磁村窯再次興盛,筆者試從自然環境、瓷器銷路、生產工藝等方面分析山東地區瓷業中心在隋唐時期遷移的原因。
基金: 2020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項目編號:QN202008163)階段性成果 ,
關鍵詞: 寨里窯,安陽窯,制瓷技術,
至今為止,發現于山東地區的隋唐時期瓷窯數量有二十余處,窯址主要集中在淄博、棗莊、濟寧等地。與北朝晚期相比,窯址的總數增加了近三倍(圖一、二)。通過對相關窯址資料的梳理,筆者發現其中既有因北朝晚期窯場對外擴張而形成的新窯(如淄博磁村窯),也有在其他區域新興的窯場(如寧陽西太平窯)。究其原因,新窯場的產生應是受到本地原有窯與外地窯的技術影響。此前的研究或僅對隋唐時期窯址進行初步調查、試掘與類型學整理[1],或只對本地窯的窯爐形制與燒窯技術進行分析[2],而對技術來源問題均未加以深入討論。鑒于隋唐時期山東地區技術來源可能為窯業分布范圍的擴大與中心的遷移提供參考,本文將通過對本地窯瓷片成分、瓷器器形、窯具與河南相州地區窯口做橫向比較,嘗試解決窯業技術的來源問題。
圖一山東地區北朝晚期窯址分布圖(底圖引自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下)》第23頁,2009年第1版)
圖二隋唐五代時期窯址分布圖(底圖引自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山東分冊下)》第23頁,2009年第1版)
一、山東窯址出土瓷片成分分析
隋代,山東地區淄川寨里窯生產青釉瓷的釉色多呈半透明狀,器形沿用北朝瓷業生產的傳統。其中,寨里窯生產的青釉四系罐與位于古相州的安陽窯所生產的四系罐器形相近、施釉工藝相同,具體表現為:直口、溜肩,肩部裝飾有四系,器表施釉至腹部以下(圖三、四)。棗莊中陳郝窯生產的多足硯也與河南安陽窯產品相近,器形特征及底足的處理工藝相同。另外,山東地區(宋家村窯址、寨里窯址)出土的隋代瓷器殘片使用模印貼塑、刻花等裝飾工藝,也與安陽窯址青瓷的裝飾工藝特征具有一致性(圖五)。這些都表明了,自北朝以來,山東地區瓷器生產工藝可能受到古相州地區窯口的影響。
圖三安陽窯出土四系罐(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陽地區文化局:《河南安陽隋代瓷窯址的試掘》)
圖四寨里窯出土四系罐(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陽地區文化局:《山東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窯址調查紀要》)
寨里窯生產的青瓷以Fe為主要著色元素,以Ca O為主要助溶劑。根據Fe的含量以及燒制過程中火焰氣氛的不同,瓷釉的發色會出現差異。從X射線熒光光譜檢測數據來看,安陽窯和寨里窯產品的主微量元素略有差異(表一):寨里窯瓷釉中Fe含量明顯更高,其釉色更深。寨里窯瓷器中Ti O2的含量十分不穩定,對瓷器釉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日本陶瓷專家Ishii Tsuneshi認為,雖然瓷釉中Ti O2本身并不影響釉色,但Ti能影響熔解于釉中的鐵離子,可以使Fe2+轉變成Fe3+,因此其含量的變化會間接影響到高溫鐵釉的發色。顏色較深的釉中,不僅Fe2O3含量高,Ti O2的含量也較高。用Ti O2制得的瓷釉透明度強,具有質量小、抗沖擊力強、機械性能好、色彩鮮艷、不易污染等特點[3]。寨里窯青瓷標本Ti O2含量高低的差異比較明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青瓷燒制工藝與安陽古相州窯相去甚遠。
圖五安陽窯出土青瓷標本(引自河南省博物院,安陽地區文化局:《河南安陽隋代瓷窯址的試掘》)
表一瓷片樣品的元素組成統計表
注:(1)實驗條件:oxford met-8000;50kv 120s(2)樣品一至三為寨里窯址采集隋代青瓷標本;樣品四至七為安陽相州窯址采集隋代青瓷標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