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位于T1東北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狀呈圓形,直壁較規(guī)整,平底。直徑1.30米,深1.50米。(圖四,1)坑內(nèi)堆積為灰褐色黏土,較疏松,含較多草木灰、燒土粒和少量瓷片、窯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和高足盤等,窯具有支釘、墊圈、支柱。 H 6 位于T3東部,開口于②層下,打破生土。平面形狀呈長方形,直壁較規(guī)整,平底。長1.20米,寬0.80~0.86米,深0.80米。(圖四,2)坑內(nèi)堆積為淺灰褐色黏土,較疏松,含較多草木灰、燒土粒及少量白色瓷土顆粒、瓷片和窯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高足盤,窯具有支釘、墊圈。 (二)灰溝 共6條,平面形狀多呈長條形,以G4、G5較為典型。 G4 位于T3內(nèi),開口于②層下,打破G5和生土層。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條形,溝壁斜內(nèi)收,底部高低不平,未見加工痕跡。發(fā)掘部分長4米,寬0.90~1.16米,深0.34米。(圖五)溝內(nèi)堆積為黃褐色黏土,疏松,含少量草木灰、瓷片和窯具。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高足盤、罐和器蓋等,窯具有支釘、圈和支柱。
G 5 位于T3、T4、T5及T6內(nèi),開口于②層下,打破生土。東西走向,平面呈長條形,溝壁斜內(nèi)收,底部高低不平,未見加工痕跡。發(fā)掘部分長28.40米,深1.50米。溝內(nèi)堆積分為3層:第①層,灰褐色黏土,較疏松,含少量紅燒土、草木灰,厚0.45~0.60米;第②層,淺灰褐色黏土,較疏松,含少量紅燒土、草木灰,出土瓷片和窯具,厚0.20~0.50米;第③層,黃褐色砂土,疏松,含較多草木灰、紅燒土及大量瓷片和窯具,厚0.50~0.90米。(圖六)出土瓷片中可辨器形有碗、杯、高足盤、盆、罐、碟和盤口壺等,窯具有支釘、墊圈、支柱和窯壁等,其中支釘近11000件,墊圈3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