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區古代瓷窯址
2014/9/5 14:45:53
越窯(越窯系)
在今浙江余姚、慈溪、上虞一帶,唐屬越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東漢時該地區已經燒制出成熟的瓷器,自東漢至北宋的1000多年間,瓷器生產從未間斷,以唐、五代最為精致。
特征:
1、 東漢、三國時青瓷胎較白,呈淡灰色,少數胎較松,呈淡淡的土黃色。胎色較深,呈灰或深灰色。唐、五代胎質細膩致密,呈淺灰、灰或淡紫色。宋代胎體較厚重、堅致,胎色灰白。
2、 東漢、三國時釉色以淡青色為主,淡雅明亮,少有黃釉或青黃釉。西晉時釉層厚而均勻,普遍呈青灰色。南朝到唐代早期,一部分產品釉色泛黃,開細密紋片。唐代中晚期釉層勻凈,呈色黃或青中泛黃,滋潤而不太透明,如冰似玉。五代至宋黃釉逐漸減少,青釉多數帶灰,釉層變得透明。
3、 東漢至三國紋飾簡樸,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及器耳印葉脈紋等。
4、裝燒方法,東漢、三國時主要用三足支釘疊燒,故盤、碗內底留有三足支釘痕。
5、越窯器物造型隨著時代的不同和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而有所不同。
龍泉窯(龍泉窯系)
在今浙江省龍泉縣境內,故名。窯址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北宋時有20多處,到南宋時有窯址40多處,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
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和元,而衰于明,終于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
龍泉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釉層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并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生活用具為主,有碗、盤、杯、壺、瓶、罐等,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蓖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
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這時,曾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凌,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從窯址的瓷片來看產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兩大類。其中白胎青瓷約百分至九十幾,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質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鐵足的特征,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相同之處,這應是南宋紹興元年至紹興十九年時及其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
南宋龍泉窯器型有碗、盤、盆、碟、盞、壺、罐、渣斗、水注、水盂、筆筒、爐、琮、投壺、瓶等應有盡有。
元代龍泉窯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浙江省、甌江兩岸的窯址已發現有200多外,元代龍泉窯瓷器的特點是造型大多胎體厚重,除繼續生產宋時的器型外,創新品種有高足杯、菱口盤、荷葉蓋罐、環耳瓶、鳳尾樽等。質量不如南宋,胎質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溫潤如玉者少,裝飾技法上有劃花、印花、貼花、堆花、鏤刻、點彩等。紋飾題材豐富,有云龍、飛鳳、花鳥、魚蟲、八仙、八吉祥、雜寶等,個別有文字裝飾。
在龍泉窯的精湛技藝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質量影響下,除浙江境內多處窯址如大窯、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筆架山、項戶、道泰、山頭窯、松溪、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處外,還有江西、福建兩省的多處窯址也仿燒龍泉青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龍泉窯系。這在宋、元民窯瓷器中是屈指可數,名列前茅的。
郊壇官窯
在今杭州市烏龜山,屬南宋官窯之一,是繼南宋修內司窯之后,宋皇室設立的第二座官窯。主要為南宋宮廷燒制御用青瓷,品種有飲食器皿、文房用具、祭祀器物和陳設瓷器等,器物有方洗、園洗、折沿洗、葵品洗、瓜棱瓶、膽式瓶、弦紋瓶、貫耳瓶、葵口盤、花式盤、雙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