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東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窯址群
2015/1/29 23:40:03
東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發源于浙江省西部的天目山脈,迤邐向東,流經臨安市東部青山湖地區,在杭州市余杭鎮折向北邊的良渚文化中心分布區——良渚、瓶窯一帶,穿良渚古城的西北角至德清境內,縱貫德清與湖州中部,在湖州市區與西苕溪匯合,向北注入太湖。所流經的地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脈向東部太湖平原過渡的丘陵地帶,低山起伏,山上有豐富的瓷土、燒料,山下河網密布,運輸便利,制瓷條件相當優越。以往考古調查資料表明,以德清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區在內的東苕溪中游地區是商周原始瓷窯址的最重要分布區,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窯址,不僅規模大、產品質量高,而且大量燒造仿青銅禮器與樂器產品,許多器物幾乎可以與漢代青瓷相媲美。但在東苕溪中游商周原始瓷窯址群中,商代窯址的發現與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環節。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課題組會同湖州市博物館、德清縣博物館對東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窯址進行了專題調查,共發現商代窯址30多處,集中于德清龍山片區與湖州青山片區。龍山片區商代窯址群與春秋戰國時期窯址群基本重疊,在5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內發現窯址10多處,產品以印紋硬陶為主,還有少量原始瓷器。印紋硬陶器類較為單一,多為大型的罐或壇類器物,高領、圓肩、深腹,凹圜底或低矮大圈足。通體拍印云雷紋,紋飾細密、排列雜亂;內壁密布拍印紋飾時撐墊形成的凹窩。器物胎色較深,多數呈深灰或紫紅色,胎質細膩,燒制火候較高,部分器物肩部有極薄而不均勻的光亮層,但不能確定是否為人工施加的釉層。原始瓷器數量較少,可見的器類有豆等,豆柄呈長喇叭形,胎色灰白,胎質細膩、堅致,燒制火候極高,豆盤內壁有釉,釉層較薄,有一定的玻璃質感。
青山片區位于龍山片區的下游,兩地直線距離不足10公里,面積與龍山片區接近。目前在青山片區發現商代窯址20多處,按產品分為兩種類型。其中一類接近于龍山類型,以印紋硬陶為主,器形主要是大型罐或壇類器物,但胎質多呈橘紅色,云雷紋方正、規則,排列整齊。另一類幾乎純燒原始瓷,產品主要有豆、罐及蓋、尊等。豆既有寬沿、深腹、足端帶三個半圓形缺口的早期形態,也有斂口、高圈足的中間形態與直口、高圈足的晚期形態。胎色呈灰白色或青灰色,胎質細膩、堅致,燒制火候高,釉層明顯。代表窯址有南山、周家山窯址等。時代初步判定均為商代,最早從商代早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商代晚期。上述調查資料表明,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原始瓷窯址群;東苕溪中游也是國內目前已知最早的、僅見的商代原始瓷窯址群分布區。
二、南山商代原始瓷窯址的發掘
南山窯址(原稱老鼠山窯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南山村西邊約100米的小山上,屬湖州青山片區。窯址所在小山海拔僅12米,地處東苕溪畔,山坡近處有河道與東苕溪相連。由于湖州市新農村建設,南山窯址所在區域被劃入平整土地范圍,窯址面臨毀滅性破壞。2010年3—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湖州市博物館對南山窯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窯址有兩處,分別位于小山的西北坡與東南坡,編號為第Ⅰ與第Ⅱ號地點。此次發掘主要針對西北坡的第Ⅰ號地點,東南坡第Ⅱ號地點僅作小規模的試掘。
(一)遺跡窯址遺跡現象較為豐富,本次發掘共揭露窯爐3條、灰坑8個、貯料坑2個、水溝1條、柱洞若干個,出土大量原始瓷器,以及部分可能作為窯具使用的器物。發掘資料表明,南山窯址是商代一處幾乎純燒原始瓷的窯場,最早可到商代早期。窯址地層堆積豐富,窯爐保存完整,產品以瓷土作胎,人工施釉痕跡明顯,器物演變序列清晰,是目前已發掘最早的原始瓷窯址。窯址廢品堆積分布范圍不大,約400平方米,主體堆積最厚處超過112米。地層豐富,疊壓清晰,早晚關系明確。地層最厚處可劃分為15層,出土遺物可分成
5個文化期別。遺跡主要圍繞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