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窯火的輝煌青瓷——龍泉窯概述
2016/10/22 12:29:51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著名大窯場,創燒于三國兩晉,到南朝開始形成青瓷為主的個性風格,到了北宋時期開始替代越窯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興起,到了宋元時期成為整個中國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明代起,傳統青瓷受到景德鎮新瓷業中心興起和新瓷種流行的沖擊而起逐漸走下坡,但龍泉窯仍然以其青蔥翠色的優質單色釉風格延續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滅,窯火延續長達1600多年,是延續歷史最長的窯系。同時,龍泉窯也是外銷史上一個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數百年間,產品暢銷于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深遠,地位顯赫。
龍泉窯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龍泉市,甌江上游。境內山嶺疊錯、連綿,林木蔥郁、茂盛,溪流縱橫、清澈,特別是地質環境優渥,瓷石和礦藏資源極為豐富。為龍泉窯產品的制造、流通創造了天然的有利條件,成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窯火使龍泉窯產品爐火純青,極具影響力和競爭力,鼎盛時期產量巨大,種類繁多,市場覆蓋全國,為兩宋時期八大窯場之一。產品的質量結構也等級豐富,針對社會不同消費群體。精品供應朝廷和富庶階層,中低端產品面向廣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銷往國外。總體數量之多,釉色之純,工藝之精,域內外之影響,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篇章。
一、五代、北宋時期“替越而興”的龍泉青瓷初興期
個性風格成熟的龍泉窯青瓷,創燒與五代末的上垟片區,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在早期的產品上,觀察其釉質和器型,均可以找到關聯窯口的工藝影子。在龍泉博物館,以館藏的斷代器,展示了龍泉窯的早期風格。那時的龍泉窯釉色呈“淡青色”與其他浙江窯口的產品沒有明顯的區別。所以,也有學者將這一個越窯式微沒落,龍泉窯初興的接替時期的一些產品,因很難甄別路份,而稱為“龍越不分”,猶如當初的定窯從邢窯析出。
龍泉博物館 北宋 五管瓶
在金村宋代瓷窯遺址上,發現了北宋早期的廢品堆積層。這個時期胎壁薄而堅硬,胎土呈淡灰或灰色,器物造型制作工整,運用劃花、篦紋等工藝,線條粗放而豁達。通體施淡青色的釉,釉層透明。器型有五管瓶、盤龍瓶、佛塔瓶等冥器,還有碗、盤、盅、壺等。
安思遠舊藏 北宋 龍泉窯蓋罐
北宋后期,大窯的窯火升起。朱伯謙先生在大窯的考古挖掘報告中陳述到:瓷胎薄而均勻,多數堅硬呈灰或灰白色,少數疏松而輕,呈淡黃色和磚紅色。釉層甚薄,色黃綠。在胎質和釉色之間有下列的關系:
1.凡是胎質堅密呈灰白色的,釉色鮮艷呈淡青而微泛黃;
2.胎質灰而粗多氣孔的,釉層灰暗呈黃綠色,釉面多桔眼。
3.胎質松而輕,呈淡黃和磚紅色的,釉色黃,開片細密。
這也充分解釋了器物隨窯內的溫度、窯內的位置、窯內氣氛轉換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下圖所示:
北宋早期執壺 受越窯工藝影響,底足墊燒的現象:瓷土+石英沙 白色墊條
北宋中晚期 蓮瓣牡丹紋瓶 底足的處理方式:圈足內刮釉后,使用泥質墊餅墊燒
后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對五代、北宋時期的原料、燒制工藝、呈色原理、造型裝飾等研究。結論如下:原料有瓷石類,并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量的高嶺土、絹云母等礦物。釉為石灰釉。(石灰釉在北宋時期,和元明時期均在使用)
二、傳統大宗青瓷鼎盛期代表的南宋龍泉
宋政府的南遷,不僅使臨安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重文輕武的年代裡,造就了大批文人雅士。簡約、雅致蔚然成風。體現在瓷器上,造型的大氣、簡單、精致,追求線條的優美、色澤的淡雅、質樸、高尚。尊古、崇古成為時尚。同時“四方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