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后司岙窯址考古記
2017/4/18 16:49:40
上林湖
上林湖后司岙窯址
后司岙位于上林湖越窯遺址最核心區域,不僅窯址密集、規模龐大,而且產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質量精、種類豐富,是唐宋時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燒造地。此次發掘的窯址位于后司岙的東北近邊緣處,編號為Y66。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后司岙窯址(Y66)進行了考古發掘。同時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對包括后司岙在內的上林湖水域開展了水下考古調查。
此次發掘面積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擋墻、排水溝等在內豐富的作坊遺跡,清理了厚達5米多的廢次品堆積,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同時還對陶瓷考古的方法進行了全新嘗試和積極探索。
窯址發掘現場
一、陶瓷考古的方法探索
此次發掘耗時近一年半,期間采用了多種數字和科技手段,并對傳統的瓷窯址考古方法進行了創新與完善,盡可能全方位的采集遺跡和遺物的信息。
1、遺跡的清理方式
對整個窯場,對每一文化層內的窯具、窯爐磚塊以及各種青瓷產品都做了三維掃描,生成每一層的三維立體圖、正射影像圖等,全面記錄所有遺物的分布情況。重要的標本在三維立體圖上進行定位編號,使每一件編號器物都有清晰的三維座標。
瓷質匣缽層的正射影像圖
2、以九宮格方法進行清理
由于窯址的堆積比較厚,而窯業廢品的堆積疏松,為防止塌方,此次發掘一般以10×10米的規格布方。大探方發掘在記錄上相對不便,因此我們將整個探方劃分成九格,除去隔梁,將探方細化成了3×3米小探方進行發掘,使廢品分布情況能得到更細致而全面的反映。
九宮格法取標本
3、所有的標本均進行統計與采集
作為唐宋時期南方制瓷技術的中心,上林湖周邊窯場的廢品數量非常龐大,后司岙窯址更是如此。本次發掘中除了對青瓷產品全部采集外,根據窯具的質地、完整度等情況,進行了分類采集和統計:典型及重要的標本作為小件全部采集,重復率較高、保存較差的標本現場統計、裝袋并放置在窯址邊上工棚中。既為統計海量的標本提供了便捷,又為以后遺址博物館的展示提供了依據。
現場清洗標本
4、發掘過程和窯場廢棄過程的三維復原呈現
對于古代窯址的發掘,除了研究遺跡和遺物外,我們更加看重整個發掘過程。通過建立可視化數字檔案,希望能夠將這一過程在三維模式下演示,給未參加發掘的學者以檢視與再研究的可能。為實現這一可能,我們大量使用包括地面激光掃描、低空無人遙感、GPS-RTK、普通相機海量照片疊加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進行全方位三維記錄。每一探方的每一文化層在三維建模的基礎上,將前后探方相關的地層接連后,則為整個窯場同一時期內大的文化層,依此層層揭開與記錄,是整個窯場的發掘過程。而將此三維記錄由早到晚層層疊加,則是整個窯場的使用與廢棄過程。這一發掘與記錄過程,對今后報告的編寫與資料的公布,將帶來重大變化。
現場激光三維掃描
5、田野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的開發和使用
為實現田野考古資料與信息記錄的規范化、科學化與高效化,我們與北京博科鴻圖公司展開合作,針對瓷窯址考古的特點,開發專門的記錄系統,有效提高田野考古信息采集技術水平和工作效率,促進考古工地管理的規范化。
多波速測深儀獲取的古水壩三維數字模型
6、水陸考古的結合
除了引入大量的科技手段做陸上發掘之外,在水下考古方面,運用多波束測深儀、側掃聲吶、磁力儀、淺地層剖面儀與探地雷達等多種技術手段,系統獲取了上林湖湖底地形地貌的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平面聲吶圖像、環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