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錢湖上水岙窯址考古發掘為研究越窯青瓷生產中心窯場提供珍貴資料
2017/7/19 10:46:54
上水岙窯址位于寧波市東錢湖旅游度假區原上水村境內。2012 年 11 至12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東錢湖地區開展調查、勘探時首次發現;2015年10至12月,為配合基建項目建設,再次對窯址分布區進行了重點勘探;2016年2至11月,在東錢湖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的協助下,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上水岙窯址實施了搶救發掘,共發現窯爐遺跡2條,出土大批精美的越窯青瓷和窯具等遺物。
東錢湖又稱錢湖、萬金湖,位于寧波城市以東,西距寧波市中心約15公里。湖之東南背靠青山,西北緊依平原,南北長約8.5公里,東西寬約6.5公里,水域面積約22平方公里,為浙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素有“西子風韻、太湖氣魄”之美譽。優越的自然環境、富饒的瓷業資源和便捷的水運交通,為古代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東錢湖窯場也因此成為歷史上越窯青瓷的三大生產中心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東錢湖周邊已發現東漢至唐宋時期越窯青瓷窯址不下55處,沿湖遍布眾多的窯區,如櫟斜的玉缸山、郭家峙、郭童岙、韓嶺、馬山、上水、窯岙、下水、官驛河頭、蛇山等。2007 年,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搶救發掘過郭童岙窯址群,共清理龍窯8條、磚瓦窯3座,出土各類青瓷器物和窯具標本數千件(套),相關成果已形成《郭童岙——越窯遺址發掘報告》并正式出版。
本次發掘共清理出龍窯2條,均位于上水岙緩坡凹處,地層堆積較淺。因遭破壞,發掘時僅見有窯場的燒成區——窯爐遺跡,而備料區、成形區、上釉區、存儲區等作坊遺跡和配套設施已被早期平整農田和修筑沙山公路時損毀。窯爐遺跡均為依山而建的龍窯,磚砌而成。2條窯爐窯頭部分皆保存較好,但中段均遭破壞。
一號窯爐窯尾部分已被破壞,二號窯爐窯尾尚存。每條窯爐從窯頭由南往北收縮的3處火膛遺跡看,應是同一窯爐的三次重修再利用,每條窯爐系不同時期的3座窯,共6座窯。
一號窯爐 二號窯爐
以二號窯爐為例:呈東南-西北向,方向346°,坡度15°~17°,全長41.8米,寬1.9~2.2米。保留有窯頭、窯床、窯壁、窯門、排煙室等部分。窯頭結構同一號窯爐一致,也是同一窯爐的三次修建改建,應是不同時期的3座窯,分別編號為Y4~Y6。三處火膛均呈半橢圓形,其中Y4的火膛底部燒結面為Y5的窯前操作面,Y5的火膛底部燒結面為Y6的窯前操作面,故在年代上,Y4應早于Y5,Y5則早于Y6。
二號窯爐窯尾
從發掘情況看,Y4僅保留有火膛和窯前操作面?;鹛胚M深1.4米,寬2.5米,殘高0.56 米,火門寬0.6米。窯前操作面呈橢圓形,底有黑色炭灰土,直徑約2.3米;Y5則僅存火膛底燒結面部分,火膛進深1.6米,寬2.1米,殘高0.5米,火門寬0.6米;Y6保存狀況較好,現存火膛、窯床、窯壁、窯門、排煙室等。火膛進深1.5米,內寬1.6米,殘高0.5米?;痖T寬0.48米。窯床長35米,內寬約1.6~1.95米。窯壁由土坯磚砌成,壁寬0.15米。窯室西側保留3處殘窯門,外撇呈“八”字形,門寬約0.5米,間隔2.4~2.8米。窯頂已坍塌,塌磚雜亂。窯尾保留有排煙室隔墻和窯頂磚倒塌的痕跡,排煙室進深約0.7米,內寬1.9米,隔墻底部規整擺放束腰形墊具,間隔0.2米形成煙道。
出土遺物數量豐富,并具有以下七個方面的特點:一是種類豐富,主要見有碗、盤、杯、盞、盞托、盒、罐、壺、缽、香薰、瓶、套盒、水盂、枕、洗、硯臺、五管燈、唾盂等越窯青瓷產品和各式匣缽、墊圈、復合型墊具等窯具;二是造型別致,部分器型少見,如越窯青瓷花口尊和鏤雕鳳紋、龍紋香熏等;三是工藝繁復,刻劃花、淺浮雕、鏤雕、堆塑等手法大量運用,使器物呈現出多層次的立體浮雕感;四是紋飾精美,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