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上林湖|秘色瓷的誕生之地
2021/3/26 16:44:25
考古人員在清理后司岙窯址地層時發現的瓷質匣缽層
唐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一詩里,描繪了一種巧奪天工的越窯瓷器,它似青如黛,奪得千峰萬山之翠;它夜半盛露,如同嵇康斗酒殘遺之杯。“秘色瓷”由是化作一闕傳說,成為后世無限傾慕、窮極尋覓的至寶。
后司岙遺址發現的“官”字款瓷質匣缽秘色瓷盞
然而,“秘色瓷”究竟為何物?莫非所有頂級越窯瓷器,都可被稱作“秘色瓷”?
答案終至1987年有了分曉,法門寺地宮驚世重現,其中一塊《衣物帳》石碑如目錄般一五一十道出真相,將世人的目光聚焦至唐懿宗為禮佛而恩賜的“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之上。
自是,如這十三件胎質細密、釉色盈潤的越窯青瓷,便作為“秘色瓷”派遣至當代的前驅信使,引領我們踏上了一段失落傳奇的重訪之旅。
接下來,“秘色瓷出產于何處?”便成為了考古學家最急于破解的謎題。
后司岙遺址發現的“官”字款瓷質匣缽殘片
秘色瓷前史
秘色瓷的窯址,與越窯緊密關聯。位于今浙江上虞的早期越窯,曾作為中國瓷器的發源地,一度掌控著行業的前進方向。東漢時期,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便出現于此,六朝時這里亦是中國青瓷的生產中心。
2013-201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上虞市文物部門聯手,在上虞曹娥江沿岸的禁山等地開展考古工作,揭示出早期越窯東漢—三國—西晉時期的發展軌跡,率先叩開了秘色瓷的“前史 ”,并一舉摘得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早期越窯建立在山下水邊的山岙處,燒瓷的龍窯沿山坡布設。龍窯形如其名,呈狹窄長條形,利用山勢的自然坡度,提供使窯中熱氣向上運動的抽力。
這種窯爐建筑方便,裝燒量大,燒造溫度高,氣氛較易控制,早期越窯青瓷的燒制成功,就與浙江從夏商時期起便使用龍窯燒造原始瓷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早期越窯龍窯爐
唐代以前,越窯青瓷幾近獨領風騷,約等于當時中國瓷器所能達成的最高成就。待至李唐一世,“南青北白”的大格局逐漸形成,但作為后起之秀的北方邢窯、定窯白瓷,也只能剛剛與越窯青瓷分庭抗禮。迨至越窯青瓷祭出“秘色瓷”這一殺手锏,皇室貴胄遂為之傾倒。
清朝人藍浦在《景德鎮陶錄 • 秘色窯》中稱,五代十國的吳越國錢氏皇族,甚至直接將秘色瓷據為己有,“臣庶不得用”;迄今發現的多座吳越國錢氏墓葬,如吳越國第二任君主錢元瓘墓中,即發現有類似法門寺秘色瓷的珍品,可為佐證。
雖然“秘色瓷”之“秘”字作何解釋,學界尚莫衷一是,但其大抵有“珍奇”之意,應是不虛。
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歷史上,秘色瓷從釉料配方到燒制工藝都秘而不宣,作為一種皇家專用之物,有機會見識秘色瓷的人少之又少。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瓷器?很長一段時間無人知曉。圖為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五代秘色瓷蓮花碗,1956年在蘇州虎丘云巖寺塔第三層發現,釉色如冰似玉,被認為是五代年間秘色瓷標準器。
窯廠藏在湖底?
2015-201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四家單位聯合開展考古工作,終于找到了秘色瓷的產地(并再次成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得主)——浙江上虞東部不遠、同處寧紹平原的今慈溪上林湖一帶,即是晚唐、五代時期高質量越窯的生產之處。
如今上林湖波光粼粼,群山四圍,上林湖越窯的最核心區域,便位于上林湖西南岸的后司岙??脊蓬I隊鄭建明和他的同事曾日日乘船,往返于上林湖。如今的上林湖水位已高于當年十余米,因此靜謐的湖面之下,也藏留著秘色瓷窯場的部分蹤跡。
上林湖后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