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以來龍泉窯考古新進展
2023/9/4 12:25:52
龍泉是一個縣級市,目前隸屬于麗水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閩、贛邊境,東接云和、景寧縣,南毗慶元縣,北鄰遂昌、松陽縣,西與福建省浦城縣交界,是溫州、麗水進入閩贛兩省的通道之一,自古為閩、浙、賴毗鄰地區商業重鎮,素有“甌婺八閩通衢"、“驛馬要道、商旅咽喉”之稱。
龍泉窯窯址分布,以浙江省龍泉市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龍泉市境內的窯址可分成龍泉東區與龍泉南區兩大部分,以龍泉南區為核心。龍泉東區主要位于龍泉東部緊水灘水庫周邊,窯址數量龐大,約有200多處窯址,20世紀70-80年代因配合緊水灘水庫建設而做過大規模的發掘,面貌相對比較清晰,但這一窯址群時代相對較晚,以元代晚期與明代為主,質量較差,基本為外銷瓷器,不能代表龍泉窯的技術水平與基本面貌。
龍泉市境內窯址分布
龍泉南區以大窯為核心。大窯龍泉窯遺址位于龍泉市南40公里處的琉 華山下大窯村一帶,明代以前稱“琉田”,是龍泉窯的起源地和中心產區, 故而統稱為“龍泉窯”。大窯龍泉窯遺址跨龍泉、慶元兩縣,包括今龍泉市小梅鎮、查田鎮、慶元縣竹口鎮境內的大窯、金村、石隆、溪口四大片區,有窯址約160處。金村窯址群位于龍泉南區的最南端。
龍泉窯考古歷程
20世紀20年代開始,陳萬里先生走出書齋,對浙江的瓷窯址進行實地調查。陳先生邁出的這一步,不僅使其完成了從傳統文人向近代考古學者的蛻變,同時亦拉開了近現代瓷窯址考古的大幕,在中國的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從1928年開始, 陳萬里先生八次對龍泉窯進行考古調查,在實地考察時對包括哥窯在內的龍泉窯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與思考。 而正式的考古工作則要到20世紀50 年代以后。
龍泉地區正式的考古工作主要有 以下三個部分:
(一)龍泉東區配合緊水灘水庫建設而進行的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
緊水灘水庫建設工程三起三落, 因此龍泉東區的考古工作亦隨之起伏。最早于1958年初夏對龍泉東區 及緊水灘水庫淹沒區進行實地調查, 共確定窯址計75處;1974年4-6月 進行第二次調查,窯址有一定幅度的增長,達到了108處,其中大部分窯址均在水庫淹沒區內;1980年第三次調查,窯址總數翻了一番多,達到了218處,這也是目前對東區最為詳細的調查與最大的窯址數量。在對龍泉東區的調查過程中,1959年在麗水市 區范圍內發現了寶定與呂步坑窯址。
緊水灘地區已發掘窯址
1979年至198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浙江省博物館共同組成緊 水灘工程考古隊,分組、分地區地對水庫淹沒區內的古窯址進行調查、發掘,主要有山頭窯、大白岸、安仁口、安福、上嚴兒村和源口林場等窯址。
這一時期的成果多數以簡報的形式及時發表,主要有《浙江龍泉青瓷山頭窯發掘的主要收獲》《山頭窯與 大白岸— 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之 一》《浙江龍泉市安福龍泉窯址發掘簡報》《浙江龍泉安仁口古瓷窯址發掘 報告》《龍泉青瓷上嚴兒村發掘報告》等。后來浙江組經手發掘的山 頭窯、大白岸和源口林場三個窯址群集結成《龍泉東區窯址發掘報告》, 于200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這是龍泉窯第一部分正式的大型考古發掘報告。它對緊水灘水庫主要發掘所得進行了系統闡述。龍泉東區的考古發掘表明,東區的產品質量略次于南區,且主要的生產時間為元末到明代中期,不能全面反映龍泉窯的發展序列和工藝成就。
緊水灘水庫的發掘工作,對于中國陶瓷考古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1981年,中國考古學會第三次年會在杭州召開,青瓷窯址第一次成為大會 的主題之一,在大會上,蘇秉琦先生提出緊水灘水庫的發掘是“中國考古 學一個新興學科分支——陶瓷窯考古 大規模崛起的標志"。
緊水灘水庫考古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