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甌窯史 半部在永寧
2023/9/15 12:49:34
永嘉的前身叫永寧,是溫州最早的行政建制,縣治在甌北,史籍著墨寥寥,也沒什么可辨識的遺跡。甌窯,作為中國最早的窯場和青瓷之一,誕生于永寧,有望彌補永寧文史資料之不足而成為永嘉早期歷史文明的芯片。
永寧縣初立于甌北
東漢順帝永和三年(138),析揚州會稽郡章安縣之東甌鄉置永寧縣,設永寧長、丞、尉,是為溫州建縣之始。縣治設在賢宰鄉(今永嘉甌北),“賢宰鄉在縣東北七十里,有浦通江達城,以舊永寧縣初立于此,后與永嘉縣分治亦在此,故名”(《溫州弘治府志》)。東甌鄉的名稱應承繼自東甌國,永寧縣治或許就建在東甌國都城遺址之上。“昔有東甌王都亭,積石為道,今猶在也”(南朝《永嘉郡記》)。甌北,無疑是溫州歷史上最早的“都市”和政治文化中心。
史籍中關于東甌和永寧的記載
建安四年(199)和三國時期,相繼從永寧縣析出“三陽”(松陽、羅陽和橫陽)。東漢末年(189-220),烽煙四起,中原世族紛紛南遷避亂,并遠遁永寧。三國歸晉不久,中原大亂,西晉元康元年(291),又有不少北方的世族大戶南下落戶永寧,令甌北小城“蓬蓽生輝”。懷帝五年,發生“永嘉之亂”,五胡亂華,西晉滅亡,衣冠南渡,大批北方豪門大族大逃亡,“洛陽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南逃到永寧的亦不在少數,以致偏安于一隅的甌北,“一片繁華海上頭”。由此可見,漢末魏晉時期,北方世家大族不斷遷徙到永寧,為東甌故國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大量資金,推進了甌窯的初創和發展。
東晉太寧元年(323),永嘉建郡,領永寧、安固(羅陽)、橫陽、松陽四縣。盡管永嘉郡城在江南,但永寧縣治卻一直在江北不變,直到唐初貞觀元年(627)為縣治在江南的永嘉縣所兼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永嘉百姓家。擔任東晉永嘉郡守的不乏門閥貴胄子弟,如謝毅、王羲之、孫綽、 司馬逸(一說謝逸)等,從而為永嘉(寧)帶來文化昌明,誠如明初溫州知府任敬《溫州府圖志》所序:“嘗考自東晉置郡以來,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謝靈運之招士講書,由是人知自愛向學,民風一變”。明永嘉趙見《王右軍祠祭田記》:“晉穆帝時出守吾永嘉。政尚慈惠,民甚德之”。
溫州最早的志書,系晚清輯佚的南朝《永嘉郡記》,漢晉史籍中有關永寧縣的記述,僅有只言片語且語焉不詳,但從發源于永寧的甌窯器物上,卻有可能解讀出更多永嘉早期歷史的信息。
甌窯青瓷出永寧
瓷器,源出浙江。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同樣,一部甌窯史,半部在永寧。《山海經》所述“甌居海中”的“甌”,盡管字面上是指“甌越”分布的地理區域,但《溫州通志》更傾向于是指當時的族群中心,“今臨海永寧縣,即東甌,在岐海中”(晉郭璞《山海經注》)。按明代楊慎《山海經補注》所釋“即海之岐流”的思維,“甌”的中心區應該在“甌水”(楠溪江)和“甌江”交匯處的甌北。作為族團名稱的“甌”,亦當得名于“甌水”。“甌維古國,因水著稱”(孫詒讓《永嘉郡記輯本·序》)。源自“甌水”之畔的青瓷窯口,自然被后世冠之為甌窯。
幾乎在永寧立縣的同時,千年甌窯曙光初現,并由印紋硬陶發展為成熟的青釉瓷器。1985年,永嘉原東岸鄉發現三處東漢中晚期的陶瓷窯址:蘆灣村小墳山腳窯、蘆田村殿嶺山窯和箬岙村后背山窯,均處于楠溪江下游東岸的山坡上。雖然破壞嚴重,但仍能分出相對早晚,并可相互銜接。
時間最早的是殿嶺山窯,產品屬幾何印紋硬陶,以大型的罐、瓿、罍等器型為主,具有仿青銅器的傾向,紋飾多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