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西營:黃巖沙埠窯址群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與認識
2023/10/16 15:43:17
2018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臺州市黃巖區博物館和北京大學等單位聯合對沙埠窯進行了主動性考古調查與發掘,取得了重要收獲。相關考古成果對于探索北宋中晚期越窯、龍泉窯、定窯、耀州窯等窯口的技術交流與傳播具有重要價值。
黃巖沙埠窯址群考古發掘的主要收獲與認識
臺州地處東海之濱,北接寧波,南鄰溫州,西鄰麗水、金華。臺州地區的瓷窯址分布范圍很廣,經考察,其地域內制瓷可上溯至東漢時期,繁盛于東晉、晚唐和北宋中晚期。考古調查資料顯示,唐宋時期臺州地區的窯業遺存主要分布于臨海、溫嶺和黃巖地區,其中臨海地區以五孔岙、王安山、西洋里、梅浦、許墅窯址為代表,溫嶺地區以下圓山窯址群為代表,黃巖地區以沙埠窯址群為代表。
迄今為止,學界對于臺州地區唐宋時期窯址的考古工作以考古調查為主,僅黃巖沙埠窯址群做過系統區域性考古調查和階段性考古發掘工作。本文將結合最新考古資料對黃巖沙埠窯址群考古調查和發掘的主要收獲進行討論。
一 早期考古調查
沙埠窯址群位于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沙埠鎮和高橋街道。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窯址群的考古調查工作始于1956年。
1956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黃巖秀嶺水庫六朝墓葬進行考古發掘時,當地群眾反映沙埠鄉霅溪村(今青瓷村)一帶存在青瓷窯址,待墓葬發掘工作結束后,朱伯謙、馮信敖、金祖明等先生開始對這一區域內窯址進行實地勘查,共發現窯址8處,分別為竺(竹)家嶺、牌坊山、瓦屑堆、金家岙、下山頭、雙板橋、俞成廟和麻車窯址,并根據器物特征將其歸屬于越窯系,時代暫定為五代或宋代。1958年,牟永抗先生又于麻車村磁山上發現了一處窯址。
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抗等先生曾先后對沙埠窯址群進行實地考察。198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世龍、沈岳明先生帶隊赴黃巖對沙埠窯址群進行了專題調查,根據調查資料將該區域內的窯業歷史劃分為二期三段,將其特征歸納為“早期制品多素面,底足為玉璧形淺寬平底,用泥點支燒;后期逐漸流行刻劃花裝飾,器皿的形制及刻劃花紋樣技法明顯地仿金銀器風格”,并將其窯業技術與龍泉窯和耀州窯進行對比。此后,金祖明先生結合早期窯址調查資料對臺州地區的窯業遺存的位置、產品構成、產品外運等方面問題進行了專題梳理。
20世紀90年代,相傳在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先后出土了一批晚唐至北宋時期的青瓷碗、壺等器物標本,經相關學者鑒定認為系沙埠窯產品。為此,1992年國家文物局曾邀請日本、捷克等五國古陶瓷專家專程來黃巖考察沙埠青瓷窯址。
此外,當地文物工作者也曾對黃巖地區窯址進行過考古調查,并發表相關調查報告。
二 2018年度主動性考古調查
2018年9月至10月,為全面了解沙埠青瓷窯址的分布、產品構成及窯業技術與時代等信息,并制定《黃巖沙埠青瓷窯址2019年考古發掘與保護方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黃巖區博物館聯合對沙埠窯址群進行了主動性考古調查工作。
本次考古調查歷時2個月,該區域共發現窯址點9處[表一],分別為金家岙堂、窯坦、鳳凰山、瓦瓷窯、下山頭、下余、竹家嶺、牌坊山和岙口窯址,其中牌坊山和岙口窯址為本次考古調查新發現窯址點,另外7處窯址點現已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歸入沙埠青瓷窯址〔圖一〕。
〔圖一〕 沙埠窯址群窯址分布圖 (7處)
調查資料顯示,這一區域內窯業生產始于晚唐時期,窯址點有金家岙堂和窯坦兩處,生產規模較小,產品類型單一,器物僅限于玉璧底碗等。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窯業遺存尚未發現。
至北宋中期,這一區域窯業生產達到鼎盛,上述9處窯址點均有燒造,產品器類豐富,可辨器形有碗、盤、執壺、缽、盞、杯、燈盞等,窯具可辨器形有M形匣缽、缽形匣缽、筒形匣缽、圓形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