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古代名窯:隋唐歐盤古窯址
2021/11/11 12:13:46
安徽省蕭縣在修311省道時,在歐盤路段發現隋唐時期的窯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蕭縣博物館于2015年5月底開始對歐盤窯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歷經幾個月的時間進行發掘,發現大量的“V”型三岔支釘和支托類窯具等遺物,清理發現窯址6座、房址15座、灰坑50個、制料池4座、古墓葬2座、灶類遺跡1處,出土瓷碗、高足盤、四系盤口壺、盞、杯、缽等各類瓷器達10000余件。青釉白釉高足盤較多,高足盤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的器物。
高足盤最早見于北朝,這種器物在隋代比較流行,隋代的繪畫、壁畫上都有所見。目前發現隋代燒造高足盤的瓷窯有河北的賈壁窯,河南的安陽窯、鞏義窯,安徽的淮南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邛窯等。上述瓷窯主要燒造青釉高足盤,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見胎上的黑點雜質。南距著名的白土寨窯址僅4公里左右,本次發掘擬定在省道南側布5×10米探方13個,于省道北側布3×20米探溝一條,共計發掘面積710平方米。今年7月8日至10日,來自北京大學、武漢大學、江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大學和安徽省博物院等單位的近20位專家學者,經過對歐盤窯遺址發掘現場及出土文物的考察,重新確定了蕭縣境內瓷窯的始燒年代。“從出土的隋代瓷器遺存來看,始燒年代應該在隋代,比國家一直公布的蕭窯始燒于唐代,又往前推進一個朝代”。
蕪湖的繁昌窯、淮南的壽州窯和蕭縣的蕭窯被稱為是安徽三大古名窯,其中繁昌窯和壽州窯2001年分別晉升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隋唐五代時期,形成了中國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北方以生產白瓷為主。青瓷以越窯產品的質量最高,白瓷以邢窯產品質量最高。這一時期是重要的窯具“匣缽”普及發展的時期,使得瓷器制作與造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胎壁由厚重趨向輕薄,底足由平底、餅形足變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窯內煙熏污染,從而保持了色澤純凈,器物造型趨向于輕巧精美。這時還出現了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級品類,長沙窯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溫釉下彩、釉上彩新技術。中國瓷器的外銷出現了較大的規模。
蕭縣博物館周水利館長表示,上世紀六十年代,因為發掘面積小等方面因素局限,有關專家得出上述結論也無可厚非。此前,窯瓷學術界一直公認故宮博物院的李輝柄先生1987年4月考證的蕭縣瓷窯晚于壽州窯,是繼承壽州窯的“傳承關系”。淮南市博物館館長沈汗青認為,從此次出土隋代器物的特征和風格來看,蕭窯與壽州窯應該是一種“兄弟關系”,二者相比,蕭窯的隋代器物具備更多的北方文化因素,壽州窯則更多的反映出南方文化因素。
結合后續開展的蕭窯窯址考古調查可知,歐盤窯址在蕭窯窯系中地位舉足輕重,從地理位置上講,其位于眾多窯址的最北端;從時代上看,其主要燒造時代為隋至盛唐時期,本次發現刷新了有關蕭窯始燒年代的認識;從產品的種類和品相來說,歐盤窯址所出遺物質量屬上乘,尤其是一批精細白瓷器以及印花和褐彩的裝飾工藝的發現。歐盤窯址2015年度的考古發掘工作,受限于工程用地和建設工期的原因,本次發掘所布探方整體呈一條長探溝,近乎于對遺址進行東西向的解剖,在此狹長的發掘區內清理出種類和數量眾多的遺跡、遺物,為深化蕭窯的研究乃至深入探討南北瓷窯過度地帶的文化面貌有重要意義,也為探討南北瓷業交流等問題提供了重要材料。
歐盤古窯址瓷片標本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