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安徽繁昌窯考古新收獲:將創燒時代提至晚唐—五代,并首次揭露水塘遺跡
2022/6/21 12:24:55
繁昌窯遺址位于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南郊、西郊,南郊分布范圍內現有高潮、柯沖、宗塘、新塘四個村民組,地形特征為三面環山,一面臨河,遺址面積約1平方公里;西郊駱沖窯址亦屬于繁昌窯。繁昌窯是一處五代—北宋時期的大型瓷窯遺址群,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2020年繁昌窯遺址考古揭露了生活類房址和代表北方窯業技術傳統的饅頭窯后,2021年繁昌窯遺址考古發掘又有重要新發現,首次發現晚唐—五代文化堆積層,出土了玉璧底青瓷碗等標志性器物,對研究繁昌窯創燒時代以及我國青白瓷起源課題具有重要意義。
繁昌窯遺址2020—2021發掘區域(上為南)
一、考古工作概
2021年,為配合繁昌窯遺址防洪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防洪工程建設區域繼續開展發掘,申報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發掘自3月中旬開始至12月結束,發掘面積為45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跡共計17處,平均文化堆積厚度約2米。揭露灰溝8條、灰坑4個、墓葬4座和灶址1處,出土青白瓷碗、盞、碟、盤、溫碗等大量瓷器和匣缽、擂缽、軸頂碗等制瓷工具。發現了青瓷和青白瓷共存的地層,出土了青瓷玉璧底碗、敞口碗等器物,為探索繁昌窯創燒年代提供了重要考古實物資料。
繁昌窯遺址發掘現場(鏡向南)
繁昌窯遺址文化堆積剖面(鏡向西南)
二、新發現與新收獲
本年度最重要的發掘收獲是首次發現了繁昌窯晚唐—五代早中期的文化層,位于繁昌窯遺址I區,包括2021FKⅠT0711圖片層,出土器物主要為青瓷碗、罐、碟、繩紋瓦片等,部分地層中發現青瓷和青白瓷共存組合。典型器物之一青瓷玉璧底碗,口微斂,圓唇,弧腹。典型器物之二為青瓷敞口斜腹平底碗,器底內外均有支釘疊燒痕跡。另有醬釉或醬黃釉罐、灰陶繩紋瓦等伴出。
繁昌窯遺址玉璧底青瓷碗與青白瓷共存組合
202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蕪湖市繁昌經濟開發區進行區域文物資源評估工作,在繁昌孫村鎮和橫山鎮亦從地表或地層剖面中采集到青瓷玉璧底碗,其器形特征與繁昌窯遺址出土的同類器物高度相似。
繁昌窯遺址出土晚唐—五代玉璧底青瓷碗
由此推斷,青瓷玉璧底碗及與其伴出的青瓷斜腹平底碗等器物均是繁昌本地當時常見的生活用具。根據早前考古調查資料,上世紀90年代蕪湖縣文物部門在該縣東門渡窯址亦采集到青瓷玉璧底碗標本,和本次繁昌窯遺址考古發掘出土青瓷玉璧底碗器形非常相似。從蕪湖市南陵縣大工山礦冶遺址調查資料來看,該遺址塌里牧礦區亦發現和繁昌窯遺址出土青瓷玉璧底碗類似的青瓷碗。除青瓷玉璧底碗之外,同類型的青瓷敞口斜腹平底碗在蕪湖縣東門渡窯址、宣城“宣州窯”窯址群以及銅陵市獅山嘴窯址等都有發現。
繁昌窯遺址出土晚唐—五代青瓷平底碗
根據目前學界認識,上述窯址的年代大多在晚唐、五代—北宋時期,而出土青瓷玉璧底碗和敞口斜腹平底碗的窯址地點的年代則均在晚唐—五代時期。
綜上所述,從2021年繁昌窯遺址早期地層及出土遺物特征與組合判斷,繁昌窯創燒時代可提前到晚唐—五代。根據有關學者研究,安徽繁昌窯在五代—北宋早期是長江下游地區青白瓷中心窯場。相比之前我們對繁昌窯創燒年代為五代晚期的認識,繁昌窯創燒年代提前到晚唐—五代早中期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新認識,為學界探索中國青白瓷起源等重大學術課題提供了珍貴物質資料和新的思考空間。
繁昌窯遺址ⅣT5西壁剖面(鏡向西北)
2021年發掘另一個重要收獲就是在繁昌窯遺址Ⅳ區揭露了一處北宋早中期的水塘遺跡,為認識繁昌窯窯業生產功能分區、平面布局提供了重要資料。根據在繁昌窯遺址ⅣT5、T6地層堆積剖面,我們還發現地層堆積呈從南、北兩面向中部傾斜、在剖面上呈圜底盆狀的現象。同時,水塘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