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古代瓷器窯口
2015/6/19 17:21:21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所制供飲茶用的"兔毫盞"最受人歡迎,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后黑釉器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征是:(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俗稱“兔毫盞”。(3)產品多為碗盞類,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種,以弇為多。(4)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5)有的器物底足內有“進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貢品。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于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征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福建龍泉窯:龍泉窯分布廣泛,不僅在浙江省的南部十多了縣市,還分布在福建的浦城、松溪等縣,現已經發現的龍泉窯窯址有500多處,形成一個窯場眾多、分布很廣泛的瓷窯體系。龍泉窯不僅窯址多,產量也大,引人注目。福建龍泉窯質量雖然沒有浙江龍泉窯精細,工藝也與浙江大窯略有差距。但是近年來也頗受龍泉愛好者熱捧,一部分福建龍泉價格有時甚至高于浙江龍泉。近年來,有一些福建產的龍泉青瓷在拍賣會上更是拍到很高的價格。
同安窯:在今福建同安縣,故名。創燒與唐代,宋元時期鼎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青瓷"。其特征是: (1)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 (2)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3)產品以盤、碗為主,還有瓶、罐、爐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無紋飾。宋代青瓷在盤、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器外刻復線裝飾,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爐分兩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蓮瓣紋,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爐身刻劃蓮瓣紋。瓶口多下折,瓶身劃復線紋。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4)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條復線交叉的斜十字形紋。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發現碗窯鄉、磁灶、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時代均在宋元時期。其特征是:(1)青白瓷產品以碗、盤、洗為主。碗外壁多刻蓮瓣紋。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洗類器皿胎薄釉潤,采用覆燒法,口邊無釉,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口緣較厚;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2)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很小,與其它地區不同。(3)黑瓷產品以碗為主,兼燒長流曲柄壺。另有黑釉、綠釉軍持,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4)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有直口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