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系窯口——遇林亭窯址
2016/4/1 17:24:44
遇林亭窯遺址,是建窯系重要遺址之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鎮北約5公里的遇林亭,與風景秀麗的蓮花峰相鄰,分布面積近6萬平方米。
遇林亭窯遺址龍窯外景
遇林亭窯遺址龍窯內景
遇林亭窯是目前發掘出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于1998年~2000年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遇林亭窯遺址
遇林亭窯距離水吉建窯不到60公里,產品以黑釉茶盞為主,這些黑釉盞的制作、燒成工藝深受水吉建窯影響。其年代范圍在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中期左右,也和建窯興盛的年代大致相同。
遇林亭窯黑釉盞的特征
1.胎骨與修坯
遇林亭窯黑釉盞胎骨以淺灰和灰白色居多,少數青灰色,顆粒稍粗但很均勻。胎體含鐵量明顯比建盞低,也較建盞更為輕薄。
遇林亭窯黑釉盞底部與殘片
建窯黑釉盞底部與殘片
多數盞底露胎部分顯得粗放,但修刀風格較為統一,在下半部分與圈足根部之間,多為斜削或近平切。圈足一般低矮,底面斜平,外高內低,斜削挖足,足心淺而平。
2.器型
器型以束口為主,整體略矮,盞腹弧度也與建盞稍有不同。口徑范圍10~12厘米,高4.8~6.3厘米,足徑3.9~4.2厘米。此外還有撇口、斂口、缽形碗等。
3.釉面
釉色以純黑、藍黑為主,也見少部分醬黑、紫黑、醬黃色,釉層比建盞薄,釉面多有細密氣泡針眼,少見釉滴珠,止釉線多外露。
口沿因釉向下流動變薄而呈褐色,有的器物釉面會有細短兔毫紋或不規則的褐色小斑點。
遇林亭窯宋代描金折枝花卉黑釉盞 故宮博物院收藏
以金銀彩裝飾的遇林亭窯黑釉盞
在黑釉上描畫金銀彩繪圖案的茶盞,是遇林亭窯的代表產品,也是宋代黑釉盞中,除建窯鐵系析晶釉盞之外的珍品。目前遇林亭窯的金銀彩盞,完整存世品并不多見。
遇林亭窯出土 宋代描金團花黑釉盞正面
遇林亭窯出土標本釉面圖案線描圖
這類金銀彩繪黑釉盞,在宋代有流傳到日本,在日本被稱為“金彩文字天目”,也被奉為珍品。遇林亭窯未發掘之前,這些傳世品一般被認為是建窯所產。
“壽山福海”字樣描金黑釉盞,日本五島美術館藏
但是此類金銀彩盞,雖然整體風格與建盞接近,但從胎骨等細節看,還是與建盞有所不同,故造成研究者的困擾。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遇林亭窯遺址的發掘研究成果公開,才為這類金銀彩黑釉盞找到了原產地。
經中日兩國陶瓷專家將窯址出土品與傳世品對比辨識,金彩文字天目被確認為是宋代遇林亭窯所燒。
武夷山圖描金黑釉盞 日本根津美術館藏
在所有的建窯系窯口中,遇林亭窯是唯一燒制金銀彩繪盞的窯口。而遇林亭窯更是我國宋代窯址出土黑釉金銀彩茶盞最多的一個窯場,傳世品比同樣燒制黑釉金銀彩茶盞的定窯多出不少(定窯燒制的黑釉描金盞與遇林亭窯的產品有明顯區別)。
遇林亭窯金銀彩產品流傳較廣,宋時已遠銷廣東、安徽等地及日本等國,國內除福建外,廣東收藏較多。
孔雀梅竹紋描金黑釉盞殘件
因年代久遠,遇林亭窯傳世、出土的黑釉盞,多數鮮亮顏色都已脫落。這只安徽合肥出土的“孔雀梅竹紋”殘件圖案較清晰,脫彩不多。可以參考這只殘件,想象遇林亭窯其他描金黑釉盞的原貌。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